2〔元〕陈秀明:《东坡诗话录》。
3〔宋〕周煇:《清波杂志》。
4本集《与陈慥(季常)书》:“自当涂闻命,便遣骨肉还阳羡,独与幼子过及老云并二老婢共吾过岭。”
5清人叶廷琯《鸥波余话》、王文诰撰《苏集编注》均记其事。
6〔宋〕释德洪:《石门题跋》。
7本集《书白乐天诗跋》云:“唐韬光禅师自钱塘天竺来住此山,乐天守苏日,以此诗寄之。庆历中,先君游此山,犹见乐天真迹。后四十七年,轼南迁过虔,徒见石刻而已。绍圣元年八月十七日。”
8〔宋〕周煇:《清波杂志》。
9本集:《与吴秀才书》。
10〔宋〕王楙:《野老记闻》。
11〔宋〕王称:《东都事略》。
12佚名:《道山清话》。
13〔宋〕王明清:《挥麈余话》。
14松黄汤,据《本草图经》:松花上黄粉,名松黄,山人及时拂取,作汤点之。
15〔宋〕苏轼:《东坡志林》。
16〔宋〕钱世昭:《钱氏私志》。
17本集:《书归去来辞》。
18周去非《岭外代答》:“南方余甘子,风味过于橄榄,多贩入北州,方实时零落藉地,如槐子榆荚,土人干以合汤,意味极佳。……”
19诗:《小圃五咏》。
20〔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21本集:《书东皋子传后》。
22〔宋〕吴可:《藏海诗话》。
23〔宋〕佚名:《林下诗谈》。
24苏轼父子游惠州东北二十里的白水山,山有佛迹岩、佛迹院,瀑布水涯有巨人足迹数十,即所谓佛迹也。朝云葬后,风雨之夜,传亦出现巨人足印五枚,想是同一地方神话。
25《宋史·苏轼传》。
26〔宋〕赵令畤:《侯鲭录》。
27〔宋〕王明清:《挥麈后录》。
28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清华学报》,1936)
29〔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30费衮《梁溪漫志》云:“东坡既和渊明诗,以寄颍滨,使为之引,颍滨属稿寄坡。……此文今人皆以为颍滨所作,而不知东坡有所笔削也。宣和间,六槐堂蔡康祖得此稿于颍滨第三子远,因录以示人,始有知者。”
31此宋人称谓,如今杭州人称管坟人为“坟亲”,即其遗习。
32《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3移树之法,必须依照其原方向移植,则阴晴向背不变,易于存活,故书云:“记其东西。”
34轼子迈、迨在宜兴,辙子迟、适在许下,皆依田产为活。苏辙自己及子远则在江西高安谪籍。
3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6〔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又陆游《老学庵笔记》:“绍圣中,贬元祐党人,苏子瞻儋州,子由雷州,刘莘老新州,皆戏取其字之偏旁也,时相之忍忮如此。”其实,此乃事后巧作附会之说,不可据信。
37〔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季狸为南丰曾巩之弟曾宰之曾孙,所述应较可信。又宋版苏集引《旧注》《舆地广记》均载其事。
38本集:《记与僧伽同行》。又王巩《随手杂录》同记其事,谓是广东转运使萧士京之妻所梦,萧亲语于巩。当以东坡自记为准。
39周煇《清波杂志》:“……一日出郊,见横木于地上,有穴,覆以板,泥封甚固。叩从者不肯言,再三诘之,方言前政某殁于此属,无周身之具,用此殡殓。或叩有巨木,何无板?答以素无锯匠。”又《南海录》:“南人送死者,无棺椁之具。稻熟时理米,凿大木若小舟,以为臼,土人名舂塘,死者多殓于舂塘中以葬。士夫落南,不幸而死,曾不得六尺之棺以殓手足形骸,诚重不幸也。”俱可参看。
40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诗:“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
41〔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引吕周辅言。
第十三章 海外东坡
一 海南风土
琼崖,即今海南,为我国两大岛屿之一(其一即为台湾)。隶属中国版图的历史甚早,汉武帝时已置珠崖、儋耳二郡;宋为广南西路,置琼、崖、儋、万安四州,分据岛之四隅。黎母山脉据岛之中央,五指山为其中心。黎人环山而居,内为生黎,外为熟黎。山极高,洞极深,生黎之巢,人迹罕至,当时尚是化外之地。
四州分东西两路:东路自琼州向南为万安,再南而至崖州;西路自琼州至南为儋州,昌化军治所在。苏轼的行程是由琼州府治西行而至澄迈,自澄迈而至儋州,为程二百十里,都是陆路,诗记途径为“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都是纪实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