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颍不久的十月间,苏轼臂痛旧病复发,索性向朝廷告了假,在家偷懒。病中作三绝句,觉得眼前的清闲欢适,也和致仕还乡一样,心里非常满足,如言:
公退清闲如致仕,酒余欢适似还乡。不妨更有安心病,卧看萦帘一炷香。其实这时候,苏轼也并非完全没有烦恼。他烦恼的是颍州的公使库钱太少,同是一州,要比杭州少三分之一的光景,使他“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无法接待朋友。所幸的是不论斋厨如何索然,供馈如何寒碜,要来的好朋友还是会来的。九月初,苏轼接到刘季孙从杭州寄诗来:
倦压鳌头请左鱼,笑寻颍尾为西湖。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能插菊花无?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不久,季孙因苏轼的推荐,得换文官资历,除知隰州,他便有机会到颍州来访苏了。
一听说刘景文来了,苏轼欣喜欲狂。不但是诗酒好友到了,恍如杭州的西湖也藏在他的袖筒里给带来了,作《喜刘景文至》诗,充分表现这位老人不甘寂寞、热爱朋友的性格以及他和杭州的感情:
天明小儿更传呼,髯刘已到城南隅。尺书真是髯手迹,起坐熨眼知有无。今人不作古人事,今世有此古丈夫。我闻其来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江淮旱久尘土恶,朝来清雨濯鬓须。相看握手了无事,千里一笑毋乃迂。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过江西来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吴姝。新堤旧井各无恙,参寥六一岂念吾?2别后新诗巧摹写,袖中知有钱塘湖。苏轼如此耽于宾朋诗酒之乐,使体贴他的王夫人也几乎变成了诗人。刚过了年,正月十五夜,聚星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明,王夫人看他独坐无聊,便说:
“春月胜于秋月,秋月令人有凄惨的感觉,春月却令人和悦。何不召赵德麟这些人来,饮酒花下?”
苏轼大喜,却道:
“我不知道你也能做诗,这真是诗家说的话哩!”
于是,邀了赵令畤来,饮酒花下。3
苏轼就用王夫人的语意,作《减字木兰花》词: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烟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元祐六年(1091)十二月,张方平在南都病逝,享寿八十五岁。初八日讣告到颍,突然打破了苏轼生活的宁静。即日在荐福禅院举哀奠祭,与僚友商议,用唐人服座主丧、缌麻三月之礼成服。4
张方平识拔苏氏兄弟最早,那时候,他们还只是生长于西南偏鄙之地的眉州少年,依靠方平的推介才得受知于欧阳修,得欧阳的揄扬,才被中朝其他大老所注意。这种知遇和识拔的恩感,苏氏兄弟刻骨铭心,无时或忘。但看张方平退休后,隐居南都的十五年间,苏轼只要一有机会,必往乐全堂谒候这位寂寞而又多病的老人,前后去过六次,得相晤言者五回,最后一次是今年五月间赴京途中,绕道相见,方平自知不久人世,临别时有后会难期的感怆。苏轼祭张太保文说:“……我晚闻道,困于垢尘。每从公谈,弃故服新。顷独怪公,倒廪倾囷。尽发其秘,有怀毕陈。曰再见子,恐无复辰。出户迟迟,默焉衔辛。”原来这次就是他们的永诀。
三日后,再祭,苏轼书方平别子由诗,留存荐福禅院,以志永念。方平写这诗,时当苏轼甫脱台狱,谴谪黄州之初,而苏辙被贬筠州监酒,遄程往谒方平,临别所赠,字字皆为患难中所见的真情。苏轼回念平生,独记此诗,是有他非常深沉的感念的。张安道原诗云:
因嗟萍梗才名客,自叹匏瓜老病身。一榻从兹还倚壁,不知重扫待何人。轼题后曰:
元丰三年,家弟子由谪官筠州,张安道口占此诗为别,已而涕下。安道平生,未尝出涕向人也。元祐六年十二月薨于南都,将属纩,问后事,但言伸意子瞻兄弟。是月十一日举哀荐福禅院,录此诗留院中。5翌年八月,苏轼在扬州,撰张方平墓志铭,方平的儿子张恕,是个浑人,希望将他父亲一生事迹,统统写进去,越长越好。张方平是国之元老,许多事迹必与政治上的人事有关,岂能全部“实录”。苏轼不理他的要求,文成,才七千余字,苏轼郑重地设位祭告后,才交张恕上石。
二 颍扬之治
颍州的政事虽说清闲,但也并非完全无须作为。苏轼在任,不过短短半年,可也着实做了几件大事。
当时,开封各县常闹水患,官吏不究本末,将原有坡塘凿破,决水于惠民河;惠民河涨了,使陈州也闹大水。这样一路推下来,最后又计划要开凿邓艾(八丈)沟与颍河,凿黄堆注水于淮,认为这样可以疏导积水,消灭水患,其实这是“以邻为壑”的办法。幸而尚书省行文各有关地方勘会,苏轼通晓水学,适至其任,马上派人用水平实地测量,查得淮河的涨水线,高于新沟几一丈,假使凿破黄堆,注水于淮,则低于淮河的颍州各县,尽成鱼鳖之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