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苏东坡新传(203)

苏东坡新传(203)

作者:李一冰

59〔元〕王沂:《竹亭集》。

60〔元〕王沂:《竹亭集》。

61本集:《书庞安常见遗廷珪墨》。

62〔元〕陆友:《墨史》。

63〔宋〕苏轼撰,施元之注:《施注苏诗》。

64〔宋〕赵令畤:《侯鲭录》。

65本集:《记夺鲁直墨》。

66〔宋〕苏轼:《东坡志林》。

67〔宋〕赵令畤:《侯鲭录》。

68〔宋〕赵令畤:《侯鲭录》。

69〔宋〕邵博:《闻见后录》。

70〔宋〕何薳:《春渚纪闻》。

71〔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72〔宋〕邵博:《闻见后录》。

73〔宋〕赵令畤:《侯鲭录》。

74〔清〕潘永因:《宋稗类钞》。

75范公偁《过庭录》:“丁石与刘挚同里发贡。后失途流落教坊,艺名丁仙现(又曰线见),亦才子也。”叶梦得《避暑录话》曰:“仙现非为优戏,则貌俨然士大夫。”

76〔宋〕李廌:《师友谈记》。

77〔宋〕郭彖:《睽车志》。

78〔宋〕赵令畤:《侯鲭录》。

79〔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80〔宋〕邵博:《邵氏闻见录》。

81〔宋〕朱弁:《曲洧旧闻》。

82〔宋〕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83〔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84末句设想甚巧,正面是为“谈锋之健”设例,当指曹操与刘备(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苏张则指苏秦、张仪。实则为与后六客的姓氏相合,喻曹辅、刘景文、苏坚、苏轼、张仲谋、张弼。

第十章 杭州去来

一 储粮防灾

苏轼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于元祐四年七月三日到任,进谢上表中,有曰:“仰荷至仁,曲从微愿。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皆为实言。苏轼回忆当年被陷御史台狱,死生莫卜,其时距他离开杭州,且已六七年了,而当地士民,还在追念这位离职久已的好官,为他设置解厄道场,祈求上苍保佑他消灾免祸。1主管这件案狱的当局,移文杭州索取境内所留苏轼的诗作,杭人坦然提供数百首,心里则颇鄙薄此种为文字兴狱的作风,诮为“诗帐”2。他们对被迫害者的同情,不言而喻。

不仅此也,苏轼后来谪放黄州,杭州的故人还相约凑出钱来,一年两次,派人遄程到黄州去问候他,还带来许多杭州土产的食物——荔枝、螺酱、茶叶。见于苏轼黄州所作《杭州故人信至齐安》诗: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相期结书社,未怕供诗帐。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杭州桥名)。回溯熙宁七年(1074)十月交卸通判职务离杭,到这次元祐四年(1089)七月重来,别已一十五年,苏轼所满心喜悦的,并不完全为了西湖的湖光山色,而是杭州人对他这份深厚的情义,使这天涯游子,如有归乡之乐。

北宋当年,杭州还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城,不能与京城开封相比,要到南宋建都于此,改名临安,它才繁荣热闹起来。祖居钱塘的周煇,在南宋时听故老传说从前的杭州:“昔岁风物,与今不同。四隅皆空回,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岭,林木茂密,何尝有人居。城中僧寺甚多,楼殿相望。出涌金门,望九里松极巨,更无障碍。……”3所以苏轼作《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诗,也说:“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可见虽号地上天堂的地方,人口并不甚盛,但这对于一个刚从汴京十丈红尘中逃避出来的苏轼,毋宁是个非常理想的住处。

做知州的有官邸称“州宅”者可居,但在州宅之东,消暑堂之后,另有一座为屋五间的建筑,系熙宁年间赵清献公抃知杭州时所造,以钱塘旧城的城闉为基地,所以房屋虽然并不高大,但因建地高,特别超出在州宅及园圃之上,可以俯瞰虚白堂,历来为州者多居之,称为“高斋”。苏轼用以招待他的宾客居住,和黄州的雪堂一样。

苏轼自己住定后,首先注意到的是杭州的廨宇官屋,都已非常破败。这些建筑,本来都是吴越国主时代所造,虽然建材都是珍材异木,然而历时皆在百年以上,大部分颓败倾斜,随时有倒屋伤人的危险。苏轼到任前一个月,使院屋倒,压伤两个书手;八月鼓角楼坍了,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因此,遇大风雨时,职官们都不敢在正堂里值宿。苏轼派人检查,计有官舍、城门、楼橹、仓库等二十七处,大段隳坏,亟须抢修。他于九月间,上《乞赐度牒修本州廨宇状》,状请给赐度牒二百道,并请依照旧数支公使钱五百贯,用来应付修缮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