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因此,又劝苏轼就在金陵买点田地,寻所住宅,先把生活安顿了,然后才能读书治学。安石这番意思,非常明白,他希望苏轼留居金陵,和他作伴,苏轼也为之非常感动,作《次荆公韵四绝》中,有一首是: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苏轼面对这伟大而又孤寂的老人,想起“逝者如斯”又不可追的过去时候,有许许多多可以后悔的地方,所以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这是苏轼真诚的忏悔之辞,是他经过御史台狱的锻炼,经过黄州五年,沉痛的反省之后,才说得出来的真心话。荆公得此诗后,也很感动,惘然道:“十年前后,我便不厮争。”
苏轼在金陵逗留期间,听从安石劝告,开始访求田宅,可惜匆匆不得遇合。后来,他的忘年老友河南王益柔(胜之)奉命来替陈睦接知江宁,就又陪他再游蒋山,赋诗中提到荆公舍宅作寺的事,有言曰:“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安石听说苏轼有此作,急命取读。当他念到“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句时,不禁拍案叫绝道:
“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17
五言诗是安石最擅的胜场,苏轼评荆公诗,说过:“荆公暮年诗始有合处,五字最胜,二韵小诗次之,七言诗终未脱晚唐风味。”历来论诗者,公认此是确当的评论。所以,作五言长诗而要博王荆公的拍案称赏,确是不易。
王益柔就任一日,即又诏移南都。时已八月,苏家泊舟为宅,终非久计,只得辞了荆公,八月十四日与王益柔联舟同往仪真(今江苏仪征)。
苏轼别去,安石对人长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离开金陵的翌日,苏轼即在舟中作书上荆公,曰:
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苏轼回想熙宁年间的荆公,怀抱一腔救国的热忱,执持理想,那一份勇往直前的勇气,着实足以令人敬佩。曾几何时,如今只是个衰病而又孤独的老人,驴背行吟,蹀躞于钟山道上,不禁付与无限的同情。
在金陵,因为王夫人病须调治,住了一个月,然后到了仪真,得到真州太守袁陟(世弼)的帮忙,先把家眷安顿在仪真学舍里,继在仪真探问可买的田庄。苏轼从黄州来,手头非常拮据,只能托人卖掉京中的宅第南园,可得八百余千,等钱来买这边的田宅,以便归隐,与子由书:“稍留真,欲葺房缗,令整齐也。”即是指此。
苏轼与秦观在金山聚首后,因他新举进士,特再为他上书荆公:
轼顿首再拜特进大观文相公执事。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诲,恩义甚厚。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向屡言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公亦熟知其人。……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愿公稍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荆公希望苏轼卜居金陵,可以作伴,而苏轼留在仪真二十余日,买田未成,似乎没有这个缘分,但是,即使成功,为时也已太晚,别后不到两年,荆公即病逝金陵,永别人间了。
四 求田问舍
苏轼将离金陵,消息传来,老友滕元发已奉恩诏“起知湖州”,他赴任行程中,必可便道相见,立刻专函告以行止,约在仪真或扬州一晤。书曰:
自闻公得吴兴,日望一见于中途。而所至以贱累不安,迟留就医,竟失一婴儿。又老境所迫,归计茫然。故所至求田问舍,然卒无成。十四日决当离此,真州更不敢住,恐真守坚留,当住一日。不知公犹能少留,以须一见否?若到扬,闻公犹在,亦须轻舟往见也。滕元发是到黄州来看过他的老友之一,那是元丰四年(1081)正月间,他从池州徙官安州时事。六年冬,罢安州任,到京师去,两人又约好在岐亭相见,不料苏轼去黄陂接他,元发却道出信阳,错失交臂。元发那次晋京,被人中伤,扯入妻党的一个大逆案中,几为小人所杀,因此责降筠州安置,当时他有一篇《辩谤引疾疏》稿,专人送请苏轼改定。苏轼认为“引疾”不大妥当,替他改作了《辩谤乞郡状》。状上,神宗悟到元发是被人诬陷的,所以有这次起知湖州的新命。元发是范文正公(仲淹)的表弟,秉性豪迈,不但喜欢谈兵,尤擅实地作战。生得躯干魁梧,姿度雄爽,据说每当他殿前奏对完毕,退出去时,皇帝一定目送其行,是个美丽的伟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