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于是将三路义勇兵按照京城周围所实行的保甲法进行改造。
冯京说:“义勇兵已经有了指挥使,指挥使大概就是这个乡里的豪杰人物,如今又要实行保甲,那么,让谁来担任大保长呢?”
王安石说:“古代民众居住在一起,这个地方就是乡,五家为一比,比有比长。等到用兵作战的时候,也就是五人为一伍,伍有伍司马。二十五家为闾,闾有闾胥。而到了作战的时候,二十五为两,两有两司马。两司马就是闾胥,伍司马就是比长。事情不同,名称不同,名称随着事情而变化,这是三代以来所实行的六乡六军的办法。这种办法在书上有记载,自从夏以来一直到周朝,就没有变过。秦国虽然分割阡陌,破坏了井田制,但军队的基层建制仍然仿照古代的制度,这是他们兵强马壮的原因,近代只有府兵和这种办法比较接近。如今我们抛弃了已有的好办法,反而固守五代以来造成天下大乱的办法,这样做不能使我们的国家安定和强大是没有疑问的。然而,人人活得都很安然,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认为因循守旧是可以忧虑的,这是一种短浅的见识。”
有人说:“保甲不能代替正规军轮流执勤。”
宋朝守卫皇宫的执勤,分为东西各若干班,东班也称东兵。
王安石说:“等到他们训练成熟时,就可以轮流执勤了。而且,东兵的武艺也未必能比义勇保甲兵更优秀,我看广勇、虎翼二军的士兵就是这样。如今被招募来的这些兵大多数都是社会上那些狡猾顽劣、投机取巧的人,不能振奋精神。而那些农民却很朴实用力,服从命令,国家有了危难,没有谁像民兵这样可用。”
冯京说:“太祖皇帝征伐天下,为什么不用民兵呢?”
王安石说:“太祖时,五代刚刚结束,各方面都很艰难,豪杰多以从军来获取财富或地位。如今老百姓安居乐业,在军队中不再有像过去那样提拔他为公侯这样的事了,豪杰也就不再服务于军队了,而应征来当兵的人只是一些投机取巧、不能振奋精神的人罢了。”
这是王安石舌战群儒啊,并不比诸葛孔明逊色,形象生动,仿佛一台话剧。
文彦博说:“用圣人的道理来辅佐君主的人不能靠炫耀武力来使天下臣服。”
王安石说:“靠武力使天下屈服不是圣人的道理,然而真正懂得圣人道理的人一定都是能柔能刚、能弱能强的人。只有能够刚强,才不至于太柔弱。炫耀六军固然是先王愿意做的,但也不能专门炫耀武力。”
皇帝说:“保甲义勇兵所需要的粮草应当预先做好计划。”
王安石说:“用减裁募兵的费用供应保甲义勇兵就可以了,保甲义勇兵所需的费用只是养兵费用的十分之一二。”
皇帝说:“京城周围的募兵和过去相比已经裁减不少,为了保证京城的安全,不能完全裁减掉吧?”
王安石说:“已经有了保甲代替他们服役,也就不需要再养募兵了。如今京城的募兵跑的跑,亡的亡,一个季度就没了好几千人,只要不再招募填补,自然就减少了。既然厢兵已经很少,禁兵也不多了,我希望能尽快训练民兵,民兵训练成了,募兵也就可以裁减了。如今的保甲法规定了武艺的八个等级,达到优秀就有奖励,人人都能自觉地练习,不必等到轮流执勤的时候再练。我希望通过数年的训练,他们的武艺不仅可以胜过义勇兵,一定还能胜过正规军。正规军的训练靠法令约束,不同于保甲人人都有上进心。”
以上就是最初实行保甲法时王安石在朝廷之上与众人辩论的表现。我不厌其烦地详细摘录这些对话,一是因为保甲法是王安石重要的精神寄托,应该大力传播;二是《宋史》所载王安石的政绩总是十分简略,没有办法考见他立法的精髓、意义,只有《宋史·兵志》在记录此事的时候稍微详细了一些,因此需要我们将它们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啊,我读到这里不得不感叹荆公见识远大,忧国之心极诚恳,做事坚毅勇敢,旷古以来没有人能和他匹敌。对于一个国民来说,服兵役是我们对国家最大的义务,在天地之间是逃避不了的。所以,士农工商都可以成为士兵,绝不能在士农工商之外再人为制造一个所谓兵的阶级。如果在士农工商之外还有这样一个兵的阶级存在,那么这个阶级一定是这个社会藏污纳垢的地方,这些兵也没有可以用的地方。宋朝由于实行了募兵制,导致兵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阶级,它所带来的弊病当年那些贤德之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