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啊。
这大概就是当时调查土地整顿赋税的政策之一,虽然不是王安石的独创,但是谈到理财的人都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不过,每年厘定一次未免太烦琐了,也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他在确定之后先向老百姓张榜公布,如果一季之内没有人提出异议,再正式颁布执行,这又是特别仁义的政策。还有方账、庄账、甲帖、户帖(即上页所言方田的账簿等——编注),虽然它们的内容如今已经不可考了,但它与当今世界文明国家的法律大概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而严禁超过数额增加数量,豁免贫瘠和公用土地的赋税,惠及百姓的用意也很明显,谁说王安石的立法是损害下面有益于上面呢?
(丙)漕运
几个朝代都建都北方,而仰仗东南的粮食,所以漕运实为国家的一大政治,北宋时尤其明显。在此之前,负责漕运的官吏和军卒上下勾结,共同盗卖运送的粮食,甚至借口遇到风浪把船凿沉,来消灭痕迹,官府的物品受到严重损失,每年不少于二十万斛。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举荐薛向为江淮等路的发运使,开始招募民间的舟船和官船一起分别运送,相互监督,过去的弊端才被克服了。一年的漕运既能保证数量充足,而招募的商船运到京城的又有不止二十六万石。这在王安石的事业中虽然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但他知人善任,讲究实际效果,大概是可以看到的吧。
以上所列正是王安石兴办民政、财政的主要事项。这些项目都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考察的。他的本意没有一个不是有利于老百姓的,没有所谓损害下面利益、维护上面利益的事情,比如俗吏和搜刮民财的人做的那些事,虽然当时也有执行不力,以至于和立法本意相冲突的地方,收效也不像他设想的那么好,这样的事也是有的。然而,我还是要说,在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的时代,想以干涉政策治理一个大国,这种事是很难办的,不过这不能认为是王安石的过错。何况当时许多所谓廉洁的君子,没有人肯帮助他,即使他犯有用人不当的错误,这个错误也应该由那些所谓的君子来分担。我之所以要在这里非常详尽地讲述当时财政的真相,就是希望后来阅读历史的人能够审阅呀。
军队和国防——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三)
第一,省兵。
北宋养了大量的军队而使国家变得非常疲惫,拥有百余万士兵,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于军费,但军队却不能一战,稍有见识的人没有不为此而深深忧虑的,但始终没有办法进行改革。积累成了很严重的问题,只有敢作敢为的人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然而,当时的士大夫偷懒已经成为习性,他们的心力不足以承担这项任务。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当时诸位德高望重之人对养兵之弊的论述,然后再谈王安石关于省兵的政策。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知谏院的范镇上疏给皇帝:
如今田地荒芜得十分厉害,人口非常稀少,赋税又特别严重,国家财政很不充足,这些正是养兵太多造成的。有人一定会说,养兵多是为了对付契丹啊。但契丹五十年来不敢南下进犯我大宋,不是因为我们养了很多兵,而是贪图每年送给他们的大量金银财物。即使他们要放弃这些好处,南下进犯我大宋,则黄河以北,妇女、儿童都是守城的人,又何必要用城市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和田地里辛勤耕种的农夫,而且还要预先把他们蓄养起来,给百姓带来困扰呢?从百姓中招募军人,百姓人口就会稀少;百姓人口稀少,田地就会荒芜;荒芜的田地多了,赋税和差役相应地就加重了;赋税差役加重了,百姓就会与国家离心离德。相反,如果将军队藏于民间,百姓的人口就会增加;百姓的人口增加了,就会有更多的田地得到开垦;田地开垦得多了,赋税和差役相应地就会减轻;赋税和差役减轻了,百姓就会和国家同心同德。与其以老百姓与国家离心离德来防备契丹,契丹未至,民力已经先匮乏了,为什么不使老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来防备契丹呢?契丹或许南下,但民有余力,国库里也很充足,不是更好吗?其中的利害是很清楚的,就像黑白那样分明,一二那样简单,如今却认为很难办到,我感到非常困惑。过去,汉武帝因为发动战争而使得天下受到困扰,但他派兵征讨匈奴,一直打到漠北,得到了他想要的。如今皇上也由于养兵而使天下受到困扰,但并没有派兵去征讨契丹,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快乐,又何苦这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