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蒋介石传(1950—1975)(75)

蒋介石传(1950—1975)(75)

作者:杨树标

白鸿亮等对蒋介石的庇护极为感激,因此尽心竭力地在战术、战略、战争动员等方面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强化和改良。

战术上,“白团”人员在日本典范令的基础上编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典范令”。团长白鸿亮让村中德一重点训练驻新竹湖口的第32师。第32师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以及司令部直属通讯部队、卫生部队,总人数约1万人。村中德一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准备教材、进度表,然后一步步实行。当第32师进行实战演习时,其他各部的高级将领都被召到现场观摩,以便把经验带回各个部队加以推广。

战略上,“白团”人员为蒋介石制定了先防守台湾,然后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1950年,他们协助国民党将领在台湾北、中、南部举行了三次陆海空联合演习,蒋介石每次都亲临校阅,并听取白鸿亮的讲评。在演习中,“白团”教官特别着重加强国民党军队反登陆作战能力,他们将当年日军的“岛屿守备战斗教令”译成中文后分发给士兵,使受训人员了解反登陆战的性质,树立防御作战的信心。

在战争动员方面,“白团”人员为蒋介石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制。1951年6月21日,日本的动员专家,原第4师团动员参谋山下耕君(易作仁)抵达台湾,展开策划动员体制的工作。大桥策郎认为日本实行全国动员需要一个星期时间,但对于处于防御状态的台湾来说,这是行不通的。台湾必须要像以色列一样,24小时内彻底完成动员。大桥策郎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即在台湾建立像日本那样的师管区、团管区,可以随时征集在乡军人,达成动员任务。经过日本教官的调教,国民党军队虽未达到24小时的动员水准,甚至离一个星期的指标也有相当的差距,但总体上确有很大起色。1952年2月2日,蒋介石兴致勃勃地对参观军事动员演习的人员发表演讲:“大家尤其注意到在演习中——亦即动员实施时,是要一个师扩充成为三个师,一个军扩充成为三个军,更要以五万人在两星期之间,扩充成为二十万人,组成一个有纪律、有战力的军队,须知这实在是最艰巨的组织工作,谈何容易!由此就可证明科学的方法的重要,亦就可知道科学的精神及其功效及价值之伟大了。”[69]

第七,依靠美国,增强武器装备。退台时,60万残余部队的武器、弹药相当缺乏,蒋介石只得乞求美国的援助。1950年5月1日,美国在台湾成立军事顾问团,其成员从最早的54名很快增加到近千名,这些顾问分配到团以上各级机构中去,负责监督美国援助台湾的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使用情况,并帮助实施训练。美国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提供给国民党军队。步兵师获得美制M-14步枪、机枪、无后座力炮、吉普车、卡车和装甲运兵车,提高了部队的火力和机动力。炮兵获得75厘米和105厘米的火炮及加农炮,稍后为155厘米加农炮所取代。防空火器配备了高射炮。装甲部队获得M-41轻型战车和M-47、M-48中型战车。国民党空军原有的少数P-51型螺旋桨飞机,也很快被在朝鲜战争中美军使用过的F-86喷气机所取代。依靠美国提供的C-46和C-47型运输机,蒋介石训练和整编了伞兵部队。稍后,蒋介石又获得美式的F-100型战斗轰炸机和F-104、F-5型战斗机,以及C-119、C-123型运输机。此外,美国还和国民党当局联合创办训练基地,轮训国民党各级军官。特种部队和技术兵种的军官则被整批送往美国受训。

经过革新“军制”,国民党军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诸如“吃空额”、克扣军饷等恶习,开始向现代化、正规化迈进,部队战斗力也因之得到相当提高。与此同时,蒋介石解决了在大陆时期数十年都未能解决的杂牌军问题,建立起了一支纯粹的嫡系部队,并为蒋经国在军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 争取生存的“外交”

国民党“外交”史上最黯淡的一刻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华盛顿面临着如何向国内解释扶蒋反共政策失败的难题。1948年11月,凯南建议民主党政府主动出击,将“援华”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以躲避共和党的诘难。但他的建议被国务卿马歇尔搁置了。艾奇逊继任后,终于说服杜鲁门,公布对华政策的“真相”。1949年7月29日,由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斯和巡回大使杰塞普负责起草的《白皮书》终于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