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
对此,阎本人看得非常清楚,到台不久他就对幕僚贾景德说:“我们准备交代。”贾问:“何故如是之速?”他说:“我的责任已尽,以后应由辞修替总裁分劳。”蒋介石在台湾“复行视事”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准许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之职,提名陈诚为行政院长。
1950年3月,阎锡山卸任行政院长职务,他虽还担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虚衔,但实际上已经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为了让蒋介石对自己彻底放心,他索性在台北市阳明山之菁山用石块垒了个窑洞,称“种能洞”,过起了隐居生活。隐居菁山的十年里,他刊行问世的著作有《共产主义的哲学共产主义共产党的错误》、《收复大陆与土地问题》、《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人应当怎样》、《反共的什么凭什么反共》、《反共复国的前途》、《大同之路》、《孔子是个什么家》、《中国政治与土地问题》等等。偶尔也有一些官方机构邀请他作讲演,这些演讲被集合编成《安和世界言论集》一书。在最后的几年里,阎锡山感到原先所著的《大同之路》只是阐述怎样扭转世界业已存在的社会危机,理论上也没有解决问题,因而又著成《世界大同》作为下篇;此外,业已完成的初稿还有《三百年的中国》,表明他对未来中国在精神物质建设方面的设想和具体计划。
1959年,香港《真报》记者采访阎锡山。当记者和他谈到重返大陆问题时,阎说:“一旦如能配合国际局势,王师跨海北进,直捣黄龙,毫无问题。诸位别看我阎锡山已老态了,真个一旦反攻号响,看吧,我还要请求率领健儿们再打几个胜仗给国人看看,我有信心。生从太原来,我这把老骨头仍将活着回太原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过是阎锡山在向蒋介石表明反共的心迹而已。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心脏病复发,在台湾大学医院就医,因抢救无效而去世。国民党“中央社”特辑阎氏略历,总概其生。一般新闻报道,亦无非为其招魂、表功。5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为阎锡山举行了大殓公祭。蒋介石送了一块“怆怀耆勋”的牌匾,并颁发“褒扬令”。
阎锡山逝世后葬于台北阳明山的菁山山坡,与他在台北的故居相距只有几百米。阎锡山在阳明山住了十年,一心读书写作,不轻易下山。他的生活规律是每天清晨7时起床后就写作,午后休息两小时,再开始见客或读书。此时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在山中以读书、著作、种树、养花打发余年。1960年5月20日蒋介石庆祝他就职“总统”12周年,阎锡山没有参加,这一天他正患重感冒,还有气喘。阎锡山一生“叱咤沙场与官场”,后代却没有从政。五个子女中三个早夭,两个儿子在美国,只有四子在阎锡山死后一人闻讯急回台北奔丧,此后一直没有赴台扫墓。山西籍的在台老乡偶尔祭拜阎墓,有一位跟随阎锡山的老兵50年来一直整理阎锡山故居并在其灵前上香奉果。
何应钦“四处打杂”
何应钦,贵州兴义泥凼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从总体上看,他算是蒋介石的人,虽然在历史上和蒋也有过节。
不曾想到的是,何应钦在撤退台湾之前又一次忤逆了蒋介石。1949年3月12日,李宗仁以“代总统”身份,提名何应钦为行政院长,并咨请立法院同意。立法院接到李宗仁咨文后,旋即于同日下午3时举行会议审议,出席委员共240人,投票结果,209票同意,30票反对,1票弃权,获得通过。何应钦见大局已定,于3月15日抵达南京。李宗仁亲往与何商议组阁问题。何对李说:“德邻兄,你要我组阁等于逼我跳火坑”,“现新阁各部会首脑尚未完全决定,组阁相当困难,还希你全力相助”。李接口说:“对于老弟此时此刻的一臂之力,我永生难忘。组阁如遇困难,我定当全力相助。”3月22日,何应钦内阁,终告组成。
何应钦内阁的主要任务是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但由于蒋介石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何应钦被迫命令在北平的和谈代表迅速返回南京。4月20日,何应钦在立法院召开的会议上,为拒绝接受和平协定进行辩解称:“这个协定根本不是一个和平协定,而是一个‘军管’方案。如果说是降书,比我们当年向日本提出的受降条件苛刻得多。就是傅作义与共党所签订的所谓北平协定比较,已有过之无不及。”何应钦在国共和谈破裂、南京失守、上海危在旦夕之际,于5月21日向李宗仁提出辞呈。李宗仁予以挽留,立、监委闻讯群起呼吁请何应钦打消辞意。然何应钦竟以沉痛的语调说:“德公,如果我继续干下去,我只有两条路好走:一就是逃亡;二就是自杀。”[27]李宗仁见何辞意甚坚,只得于5月30日同意何辞去行政院长职务。此刻的何应钦,心境沮丧,他知道这一段与桂系共渡危局的时光,必定使蒋介石感到极端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