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种能洞”读书
国民党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阶级成分极为复杂、派系林立的政党,任何一派上台都必然和其他势力发生尖锐的矛盾。蒋介石对这一点看得很明白,他要成为国家的“元首”,他要建立独裁政权,就必须扶植嫡系力量,同时削平一切异己分子。败退台湾之前,他在大陆上成功地把中央和地方的,把比他资格老和同辈的,亲密的或疏远的,凡是有碍于他成为独裁者的异己分子,统统搞下了台。败在他手下的有汪精卫、胡汉民,有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有张学良、杨虎城,有陈济棠、龙云、刘湘等。
退居台湾后,蒋介石对这些曾经掌握兵权的“老臣”依然放心不下,因此在进行国民党改造的时候就着力将他们挤出决策圈。改造结束后,蒋介石并没有对他们放松警惕,稍有什么风吹草动,轻则撤职,重则放逐,甚至性命不保。阎锡山就是一例。
阎锡山是一个老奸巨滑的军阀。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太原战役的外围战。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终于登机离开太原,逃往南京。
阎锡山到南京时,国民党政权已处于分崩离析之中,南京也非久留之地,于是阎积极安排自己的退路。他将国防部拨给他的军饷(包括粮食和金圆券)换成现洋和黄金,又命西北实业公司经理彭士弘将该公司在太原的资金和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物资一律变为黄金,尽量外运,以备后用。同时,他把亲属作了安排:将他的继母、儿媳送往台湾,在台北建了阎公馆;把他的四儿子阎志敏及四儿媳裴彬送往美国,又叫他的内弟徐士珙和五儿子阎志惠去日本。
阎锡山知道太原即将不保,以后再也不可能拥兵自重了,所以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拉拢各方要人。他曾多次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面晤,以图博得美国对他的好感及支持。对于已经下野的蒋介石和当上代总统的李宗仁,则利用矛盾,居中调停,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巩固自己的地位。
阎锡山在南京期间,正值国共“和谈”紧张关头。阎对“和谈”持反对态度,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行政院长何应钦把中国共产党于1月14日提出的和谈八项条件交与会者讨论时,他明确表示不能接受。
南京解放后,国民政府迁至广州。不久,行政院长何应钦下台,阎锡山通过各种关系,纵横捭阖,终于当上了行政院长。他就任行政院长后,立即飞往台湾向蒋请示,又飞到桂林对李宗仁敷衍了一番,接着就发表内阁成员名单。新的内阁成员为:副院长朱家骅、行政院秘书长贾景德、内政部长李汉魂、财政部长徐堪,外交部长胡适(因胡适在美国未到任,由次长叶公超代理)、教育部长杭立武、交通部长端木杰、司法部长张知本、经济部长刘航琛、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关吉玉、侨务委员会委员长戴愧生。至于重要的国防部长一职,则由阎锡山自己兼任。
阎锡山在任行政院长职务上没风光几天,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布置在湘粤交界处的国民党军队毫无斗志,一触即溃。陈赓兵团相继攻克韶关、英德,隆隆的炮声已经逼近了广州。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于8月8日将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接着又搬到成都,最后退到台湾。
阎内阁逃亡台湾,不仅表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彻底失败,而且也宣告了阎锡山本人政坛生涯的结束。本来阎锡山出任行政院就具有双重性。它是蒋介石集团和李宗仁集团权力斗争的副产品。李宗仁的逼宫是打着与中共和谈的旗帜出现的。北平和谈的破裂,和谈代表的留平不返,大陆战场的全面溃败,使李宗仁在国民党营垒中的处境日益困难。阎锡山既不属于蒋介石嫡系中人,又以一贯反共著称。因此,由他出任行政院,恰好成了蒋、李两大集团之间最理想的缓冲人物。这种缓冲作用,决定了阎内阁仅仅是一个看守内阁,它的任务是完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善后工作。
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失败,李宗仁已成了一个光杆“代总统”,拒绝赴台。此时蒋介石重操权柄已成必然,阎锡山的缓冲作用成为多余。蒋介石虽然在公开场合说:“自三十八年底及三十九年初,赤焰滔天,挽救无术,人心迷悯,莫可究极,甚至敌骑未至,疆吏电降,其上崩瓦解之形成,不惟西南沦陷,无法避免,即台湾基地,亦将岌岌欲坠,不可终日……当此之时,中央政府有阎院长锡山苦心孤诣,撑持危局,由重庆播迁成都,复由成都迁移台湾,继续当年三月为止。政府统绪,赖以不坠者,阎院长之功实不可泯。”但他又如何容得一个在历史上三番五次和自己作对的人继续担任行政院长的要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