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21日开始,周恩来和基辛格进行了10次会谈。22日下午,美方提出了已经由尼克松审阅和批准的联合公报草案。草案长约3000字,包括访问情况、两国关系的一般原则、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台湾问题等四个部分。草案按一般的老套路,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强调了双方的一些“共同点”,同时含糊其辞地掩盖了双方的分歧。在台湾问题上,草案避而不谈美国撤军的问题,反而要求中国作出承诺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周恩来对草案很不满意,表示无法接受,指示章文晋按照过去和蒋介石谈判协议的方式起草对案,即各说各的,明确写出双方的分歧,同时也吸取美方的可取之处,写出双方的共同点,以便共同遵循。
章文晋起草完毕后送毛泽东主席审阅。毛泽东表示不赞成搞公报,周恩来说明这是美国人提出的,他们需要,不搞不好办。毛泽东接着说:“那个东西我只看了一遍,发言权不大,只有一点点。不满意,一点神气也没有。”周恩来立即解释:“这个草稿我们还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先送主席审阅,然后按主席的意见修改。”毛泽东随后又补充说:“国际形势我讲过多次,天下大乱嘛!各说各的可以,这个办法好。”周恩来遂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熊向晖起草了一份完全不落俗套的公报草案。
草案的序言部分,概述了尼克松访华情况。草案的第一部分,要求双方各自写明对国际形势和重大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在这里,中方写下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基本原则,并留下一些空白页由美方填写他们的主张。草案的第二部分是中美建交的共同声明。第三部分是双方各自对台湾问题的看法。第四部分是改善双边关系的一些建议。
美方对中方草案感到吃惊,周恩来解释说:以华丽的外交辞令掩盖分歧,往往给将来留下隐患。中美20年没有交往,其间的隔阂不可能瞬时消失。而明确双方的分歧,反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他宣布暂时休会,让基辛格有个全面周详的考虑。
在休会期间,基辛格认识到:也许用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正可以解决许多困扰已久的难题。例如:明确无误地表现分歧,会使盟国和朋友们放心,说明他们的利益将继续得到美国的保护,同时也能将双方达成的一些共同点反衬得更为突出。这样,公报发表后,双方都不至于承担矛盾和恶意的风险。
据此,基辛格在复会后告诉周恩来,表示美方愿意接受中方草案的写法,但希望“火药味”不要太浓。他说:“(中方草案中有两句)好像是在审判我们或者凌辱美国总统的文字,即使是明白无误地标明为中国的观点,也会令美国极为难堪。”他建议删掉那两句话,作为交换,美方将在阐明自己的立场的部分中将对等地删掉两句话。周恩来表示:“用不着讨价还价,你只需叫我们同意,我们所用的词句中确有令人为难之处。”
26日晨,双方就联合公报草案基本达成协议,但在台湾问题上双方相持不下。美方坚持不能背弃“老朋友”,不愿同台湾当局断交和撤军。基辛格费尽心机想出一个模棱两可的提法,这就是“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持异议”。关于草案中所应包含的美台防御条约,由于双方分歧较大,且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述文字,只得作为遗留问题等到尼克松来访时再商议。
在第二次“波罗行动”结束之后,美国又通过“巴黎秘密渠道”传来口信,称准备拟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组来华。中方同意接待。1972年1月3日,黑格准将一行16人抵达北京。黑格对姬鹏飞讲基辛格有重要的情况让他向周恩来指定的人谈,周恩来决定立即亲自会见黑格,此时已是4日凌晨。由于没有想到会马上受到周恩来的接见,黑格在兴奋紧张之余吞吞吐吐地说:“我要以军人的直率口气转达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口信。”黑格的谈话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点:(1)苏联准备改变原来旨在保持印巴次大陆分裂状态的政策,企图通过树立中国的敌人或其代理人来“包围中国”。(2)美国同中国接近,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突然产生某种喜爱”,而是因为苏联的战略是先制服中国,再进攻美国,美国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国家利益”才和中国建立关系的。(3)美国加紧对越南北方的空袭是因为越南战争的继续只能加强莫斯科在东南亚的势力和对中国的包围。(4)鉴于上述几点,尼克松此次访华“将具有一种新的更迫切的意义”。正如当年丘吉尔愿同斯大林合作以对付希特勒,美中应在此“关键时刻”共同努力,以“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从而“维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及其生存能力”。(5)希望尼克松的访华不要给尼克松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加强总统世界领袖的形象”,“对双方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