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蒋介石传(1950—1975)(153)

蒋介石传(1950—1975)(153)

作者:杨树标

就在赵志华被张明善等当场抓获的同时,在台北中正路“国防部”值班的蒋经国接到“湖口装甲兵基地发生兵变”的消息。蒋经国明白:台湾南北400余公里,东西150余公里,“叛军”的坦克一昼夜就可占据全岛。面对“危局”,他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命令:所有湖口以北的军队沿公路沿线布防,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装甲部队北上。假如“叛军”突破防线,那么就将中正、中兴两座大桥炸塌。然而,蒋经国如临大敌的防线刚刚展开,从湖口传来准确消息:赵志华已被捕。也许蒋经国心里确实希望和弟弟较量一番,但这辈子不会再有机会了。

“兵变”毫无征兆地突然爆发,又戏剧性地立即平息下去,外界议论纷纷:(1)赵志华行伍出身,如果真的要搞兵谏,事先怎能没有一点安排?(2)赵志华曾当过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侍卫官,颇具才干,怎会如此轻易被一个政工人员生擒?

赵志华被捕后,蒋纬国说动“国防部长”俞大维和“陆军总司令”刘安琪,将其押入精神病院保护起来,希望低调处理此事。不料,三天之后,蒋经国插手此事,刘安琪也抗不住了,打来电话说:“纬国,这件案子有了想不到的演变。我做总司令的也控制不住。总战部把案子给接了过去,赵志华以叛变论处。现在是政战人员论功行赏,装甲兵司令部及装一师都要受到惩处。”此后,相继又有30多名装甲兵的中、高级将领被捕。为保留装甲兵种的“血脉”,蒋纬国本人不得不向蒋介石“自请处分”。

据曾任蒋介石侍卫长和“三军联合大学校长”的皮宗敢上将透露,赵志华在狱中曾托蒋纬国向蒋介石呈递了一份万言书。蒋介石看后“心中也有所感,从此更加注重军中人事升迁制度的合理运作,对军中财务管理制度也采从严审核,对日后军中各方面的发展影响很大”[176]。而且蒋介石也认为“兵变”之说过于牵强,他想不明白一个存心造反的人怎么会在预先无任何安排的情况下,贸然跳上台去,鼓动向台北进军。这时,宋美龄也出面说情,劝蒋介石下令将赵志华的死刑改为“终生监禁”。受到株连的30多名将、校级军官,亦因宋美龄的力保,而获得“原职待退”的处置,即表面上维持原职,实际上夺去军权,到任期一满,退役了事,不再追究。

根据蒋纬国一向的作风,可以肯定他没有参与其事。但也可以肯定,赵志华等人确实多次找过蒋纬国发泄对任免诸事的不满,而蒋纬国也对他们讲过“有意见可以向上反映”之类的话。事发之后,蒋纬国认为他讲的这些话极有可能被赵志华等误解,产生了“纬国甚至夫人都支持我们”的错觉;而且他在听完赵志华等人的牢骚后,并没有向上报告,更有可能使赵志华认为这是一种默许。基于同样的“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吾而死”的负疚心理,蒋纬国曾多次到明德监狱探望赵志华,并安顿他的家小。1978年,赵志华在狱中病死,蒋纬国又亲自负责为他治丧及安排其子女就业。而蒋纬国本人,则自“湖口兵变”后便在仕途一蹶不振。他佩带中将衔长达14年之久,直到宋美龄出面干涉,才升为上将。在此期间,他所调教出来的学生,如蒋仲芩、刘和谦、许历农、宋心濂、陈守山等,却一个个膺任军中要职,声势、权位都在他之上。

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

蒋经国去世后一个月。台湾《自立晚报》发表《湖口兵变与我无关!——蒋纬国24年来首度辩解》,称:“从事件的角度来说,‘湖口兵变’仅是现职高级军官赵志华鼓动部队制造事端,以抒发内心的不满。所以整个过程,只有‘哗’而没有‘变’,并未酿成更大的事故。”[177]从这里可以看出,蒋纬国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个不大的“事故”却被他的哥哥用来作为扫清异己的工具。

台岛经济的初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蒋介石为了锻造“反攻复国”的经济后盾,开始加强台岛的经济建设,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台湾民生的作用。

1952年,台湾当局参照前美援运用委员会顾问工程公司所拟的《1952年至1955年会计年度工业计划草案》以及前“行政院经济计划委员会”经济组拟订的《台湾经济建设四年计划草案》,制定了《台湾经济四年自给自足方案》,计划到1957年,台湾经济实现自给。但不久,台湾当局发现这个计划的指标过高,不易实现,于是决定设立专门机构,另行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计划。1953年7月,“行政院”将原有“财政经济小组委员会”改组成“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简称“经安会”,初由“台湾省政府主席”后改由“行政院长”兼任主任委员,委员11至15人,几乎囊括台湾经济界政要。“经安会”分四组和一个“工业委员会”。由第四组负责农业部门的第一期四年计划,由“工业委员会”负责工业及交通部门的第一期四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