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高岗结束了在东北的工作,来到北京就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此次随同高岗来京的有东北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韩增胜、东北人民政府行政处处长张实在以及秘书赵雪、司机黄嘉鹏等工作人员。
到195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此时的计委已经是一个编制1225人、内设16个厅局和一个直属处的庞大机构,确实是兵强马壮,高岗自己也非常满意。
他曾经得意地说:
计委的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哪一个局长都能当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即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际,把国家计划委员会这样一个重要的部门交与高岗负责,可见对其是非常重视与信任的。高岗对于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等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刚刚踏上北京这片土地的高岗,能够经受住权力的考验吗?
2 东交民巷8号
从1952年8月到1953年初,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东北局书记高岗、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西北局第二书记习仲勋,先后奉调进京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其中邓小平任政务院副总理,高岗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饶漱石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邓子恢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习仲勋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应当说,党中央对上调中央的各大区负责人都是重用的,他们都担任了党和政府重要部门的领导职务。但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与政务院平行。因此,高岗的地位更为特殊。
所以,也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说。
高岗居住的东交民巷8号,一时间成了京城人们关注的要地。
高岗在京工作期间的住所——北京市东交民巷8号
高岗是1953年1月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由翠花湾搬到东交民巷8号的。
东交民巷8号原是法国驻华使馆,是一个有上百亩地的独立院落。两层高的主楼坐落在大院的北边,约有400平方米,共有五大间,是高岗的办公场所。配楼二层三大间,是高岗及其家人的住所。1953年6月后,高岗的几个孩子也来到了北京,使得配楼略显拥挤,高岗与家人便搬到了主楼居住,并一直居住到1954年8月。在主楼西边有一片凹字形平房,是勤杂人员的住处。东北侧的一片宽阔场地,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作停车场。
在以四合院闻名全世界的北京城,东交民巷8号这样的院落倒也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自高岗进驻后,以东交民巷8号为舞台的悲喜剧就拉开了帷幕。
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虽然负责国家经济建设计划的编制工作,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并不是从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才开始的。早在1951年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决定,从1953年起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立即进行编制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次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组成的五年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但领导小组成立后,由于资料不全,缺乏经验,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当中,所以一直到1952年7月,才编制出了《1952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这个草案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后,作为向苏联提出要求援助的基本依据。
1952年8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代表团成员还有中财委秘书长兼计划局局长宋劭文、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华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军委通讯部部长兼邮电部副部长王诤、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炮兵副司令员邱创成、军委作战局局长雷英夫、外交部政治秘书师哲以及一批工作人员。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就五年计划的轮廓草案同苏联方面交换意见,争取苏联的援助。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苏联期间,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会谈,听取了苏联政府领导人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修改意见。9月20日,周恩来和陈云等先期回国,李富春则率领中国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广泛接触,商谈苏联政府援助中国的具体项目。
高岗是在李富春率领中国代表团在苏联谈判期间负责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的,因此,他虽然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期编制工作了解不多,但就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后,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一五”计划的编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