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戈培尔传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戈培尔传

作者:魏岷

一、不幸少年

1897年10月29日,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出生于莱茵河下游的一个约有三万居民的工业小城莱特,该地是德国纺织中心。戈培尔父亲弗里茨·戈培尔是当地一家灯芯厂的工头,他是靠辛苦劳作而一步步爬到这个位子的,母亲玛丽娅·凯塞琳娜·奥登豪生是个铁匠的女儿,是一位纯真善良的荷兰籍女人,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社交礼节,但随其夫一生的操劳练就了一种坚强不屈的品格。双亲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约瑟夫·戈培尔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每到晚上,全家就坐在一起替一家灯芯厂做些手工活。家里做活的地方总是在厨房里,他的父亲后来当了这家工厂的代理人,生活才逐步有了改善。孩子们中间只有约瑟夫·戈培尔才能使用家里最好的一间房间。他在那儿练钢琴。这架旧钢琴是他爸爸花了整整一个月的工资为他购买的。

尽管如此贫穷,但贫穷并不是戈培尔年少时仅有的苦难,更大的不幸在他四岁时毫不留情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那是1901年的暮春,已是万木葱茏,草长莺飞,坐落在莱茵河下游的工业小城莱特,在这春日融融的日子里,显得特别宁静。

在这座城市中,达伦街156号拥有一栋简朴的二层小楼。临街的阳台直接对着马路。淡蓝色的窗帘给这座楼房增添了不少神秘、肃穆的气氛。

那个星期日,四岁的约瑟夫·戈培尔在客厅的沙发上正玩得起劲。突然,他号啕大哭起来。看样子,是某种急病突然降临在这个孩子身上。戈培尔的父母闻声迅速从楼上跑了下来。经医生诊断,是小儿麻痹症。

“怎么办?好治吗?”戈培尔父母焦急地问着。

“必须立即动手术!然后再看结果”。医生不容置疑地回答。

手术后,四岁的戈培尔无力地躺在病床上。慈祥的母亲坐在一边,照顾自己的孩子。

“妈妈,我的腿还好痛。”

“慢慢会好的,别急,好吗?”

戈培尔把头依在母亲的怀里。妈妈扭过脸去,两行眼泪潸潸而下。

“妈妈,你怎么啦?你怎么哭啦。”

“没怎么着,妈妈想你外公外婆了。”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童年就是因为这次突发病症而终身残废的。

手术出院后,幼小的戈培尔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腿会终身残疾。他以为自己好了,一切都没事了。

随着时日的流逝,童年的戈培尔总觉得自己右腿没有力量。他不只一次对母亲说:

“妈妈,我这条腿有些不管事。”

越来越明显,左腿比右腿粗壮,从而两腿走路也日渐失去平衡,一跛一拐的。

戈培尔不时发火,生气,哭闹。父亲看到儿子发火时,尽量安慰。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女人。手术后的最初几年,母亲总是牵着他的手,带他去教堂。母亲跪在他旁边,乞求天主,愿天主赐给她孩子力量,去承受虚弱的身体给他造成的精神负担。这样,戈培尔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病和因此给父母带来的苦恼。这些,都深深地铭刻在他心中。这就是他自卑和由此而生的过分的虚荣心的根源从此,他经常躲进他的小阁楼间。阁楼间的墙是斜坡式的,窗户很小,从那儿可以看到天空,如果紧靠窗站,也可以看到房子的后院,阴森森的。戈培尔在这里,不知消磨了多少时光和流过多少泪。

德国人喜欢粗野、凶悍、好斗。戈培尔不具备这一条件,逐渐,他变成了“书虫子”。在阁楼间的寂静中、在从各图书馆借来的一堆堆书中他是独立自主的。他可以自己决定读什么书、读多少书。他的父亲对他最大的帮助是允许他把小迈尔百科全书(一种简缩的而且已相当过时的版本)从客厅的书柜里拿到阁楼间去。这两本已磨损的辞典成了戈培尔最喜欢的读物,它是一种通俗的百科全书。后来,这部百科全书对戈培尔帮助特别大。从这部书里,他获得了如何容易地把在学校里和家庭里与他谈话的人吸引住的本领

戈培尔的大部分教育是在天主教会里得到的。他先在一个天主教教区小学上学,后来上雷特的文科中学。可以想见,像他那样,一跛一拐的双腿上,架着一个又瘦又窄的上身,而双肩上的脑袋又出奇的大。同班的同学,同校的同学都不愿跟他在一起玩,还不时地耻笑他。他在他早期的自传里曾提起他与同学的关系时,这样写道:“同学们都不喜欢我。他们从未喜欢过我,除了里夏德·弗利斯格斯以外。”尽管身材瘦小,与脑袋奇大显得滑稽可笑,然而更让他饮恨终身的是自己是个瘸子这一事实,也是他早年心中满怀不平的原因之一。据说他在自杀前一年半曾对一个朋友说:“别人对我所能施加的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检阅仪仗队。而这并不总是可以回避的。每当在庆典的日程上列入检阅仪仗队的活动时,我就一夜睡不好觉”。

 1/13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