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文学 > 战争与和平(341)

战争与和平(341)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说拿破仑已经意识到战线拉长的危险,在俄国人方面,说诱敌深入俄国腹地,显然都是属于这一类预测,而史学家只有非常牵强地才能把这种想法强加在拿破仑身上,把那些计划强加在俄国军事将领身上。全部事实都与这些预测完全相反。在战争初期,在俄国方面,不仅没有诱敌深入俄国腹地的意图,而且在法国最初入侵俄国的时候,却千方百计地阻止法军的深入,拿破仑不仅不怕战线拉长,而且每前进一步就当做胜利而得意洋洋,也不像过去各次战役那样急于寻找决战的机会。

战争刚一开始,我们的军队就被切断,我们当时努力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各支军队的会合,虽然军队的会师对于退却和诱敌深入腹地并没有好处。皇帝御驾亲临部队,是为了鼓舞部队坚守每寸俄国土地,而不是为了退却。按照普弗尔的计划,在德里萨部署庞大的阵营,不再向后撤退。每后退一步,总司令就受到皇帝的斥责。慢说焚烧莫斯科,就是让敌人打到斯摩棱斯克,对皇帝说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当军队会合起来的时候,皇帝对斯摩棱斯克的失陷和焚毁,未能背城打一大仗,极为愤懑。

皇帝这样想,而俄国的将领和俄国全民一想到我们退到腹地,更加愤慨。

拿破仑把俄军切断后,继续向俄国腹地推进,放弃了几次决战的机会。八月他在斯摩棱斯克一心只想如何继续前进,虽然我们现在看出,这种继续深入对于他显然是毁灭性的。

事实雄辩地说明,拿破仑既没有预见到向莫斯科进军的危险,亚历山大和俄国将领们当时也没有打算引诱拿破仑深入,而且他们所想的都是一些相反的东西。拿破仑被引进俄国腹地,并不是出自某人的计划(谁也不相信有这种可能),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那些看不出必然会发生什么,也不知拯救俄国唯一方法的参战人员的一系列的勾心斗角、私自的目的和欲望所起的极其错综复杂的作用。一切都是偶然发生的。几支军队在战役初期被切断。我们努力会合各军的目的,显然是要打一仗,阻止敌人的进攻,但是在力求会合时避免和最强大的敌人作战,不自觉地形成锐角形往后撤退,这样我们就把法军引到斯摩棱斯克。我们成锐角形撤退,并不完全是因为法军在两支军队之间推进,——这个夹角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锐,我们也就越退越远,那是因为巴克莱·德·托利是一个不孚众望的德国人,当他的下级的巴格拉季翁憎恨他,巴格拉季翁统率着第二军,尽可能地拖延不与巴克莱会师,为了不受他指挥。巴格拉季翁迟迟不去会师(虽然会师是所有指挥官的主要目标),因为他觉得,在行军中他的军队会受到危险,最好是更向左向南退却,一面骚扰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在乌克兰补充他的军队。看来,他所以打这个主意,是因为他不愿意隶属于可憎的、级别比他低的德国人巴克莱。

皇帝在军队里驻跸,是为了鼓舞军队,但是他的御驾亲征和犹豫不决,以及大批的顾问和计划,消耗了第一军的战斗力,于是这个军撤退了。

本来打算坚守德里萨阵地的;可是突然间,一心想当总司令的保罗西以其充沛的精力影响亚历山大,于是普弗尔的全部计划就被放弃了,一切军务都托付给巴克莱。但是巴克莱不孚众望,他的权力是有限的。

军队被打散了,没有统一的指挥,巴克莱没有声望。一方面,由于这种混乱,军队被切断,这位德国人总司令的声誉不高,就出现了犹豫不决和避免战斗(如果军队集结一起,而且不是巴克莱指挥军队,那就非打一仗不可),另一方面,对德国人的愤慨和爱国热情的激发,越来越高涨。

后来皇帝终于离开军队,给他离开军队找到一个唯一最好的借口,那就是他必须鼓舞首都的人民掀起一场人民战争。皇帝的莫斯科之行使俄国军队壮大了三倍。

皇帝离开军队是为了不妨碍总司令的权力的统一,希望以后能够采取更坚决的措施;但是军队中的领导情况更加混乱和无力。贝尼格森、大公和一大群高级侍从留在军队中监视总司令的行动,并且给他鼓劲,巴克莱觉得他处在这些国家的耳目之下更不自由了,对于决定性的行动更审慎了,总是避免作战。

巴克莱主张慎重。皇太子暗示这是通敌,要求决战。柳博米尔斯基、布拉尼茨基、弗洛茨基之流的人物,吵得是这么凶,使得巴克莱借口给皇上递送文件,把这帮波兰高级侍从打发到彼得堡,然后对贝尼格森和大公进行一场公开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