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八岁刚读了一点书的时候,我曾经很方便地以为,在阿公和阿嬷那一代的人式微以后,就可以解除女人这种荒谬的角色设定,因为大家都受过现代教育,资讯又这么发达,如今算是文明人,都知道勉强女人去扮演成就家庭的角色,是封建又违背人权的事情。当然我很快就发现是自己误会了。
常到家里来拿药的春玉仔,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每次都是女儿带她来。春玉仔聊没几句,就会说自己歹命,年轻的时候服侍老小,没一天好日子过,现在一把年纪了还要担心这个女儿嫁不掉,人家介绍的都不喜欢,自己又找不到,三四十岁了一个对象也没,说起来丢尽老母的脸。女儿要是回一句“像你那样嫁了又没比较好命”,春玉仔就会说她是倒霉才会嫁给那种人,别人随便嫁都会嫁得比她好。
春玉仔讲这些话的时候,女儿通常在旁边等着,看见妈妈转身要走了,赶紧跟上去搀,一边跨步一边回头与我们道别。我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得懂那个女儿的无可奈何,也许是一早就看出她无可奈何,但是在我自己漫长的人间见闻里,才拼凑出她为什么无可奈何。传统家庭里面的女人,很难不怨;母亲有怨,子女很难自我免责。母亲怨了一生,剩下的几十年,能放着她自己在衰老里独自怨完吗?不能。女儿拦阻不了母亲的苦怨,但是用黄金青春陪伴她的余生似乎可以缓解一些那个什么。哪个什么?那个整辈子的怨气蒸腾出来的云啊雾啊,连身在其中的人也说不上来究竟是什么。
现在如果要讨论女性在家庭中如何避免成为苦命人,大概要讲一些“分担、沟通、尊重”,甚至“女权、人权”的话题。不过,二十年前,有一个不认识的邻居阿姨跟我说,关键在贞操。她先生婚后对她敬重有礼,完全是因为她洁身自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女人。所以幸福的婚姻需要贞操。
这样写下来会发现这个等式很可疑,但是在当时也只是傻傻地听着。会这样主张的不是只有邻居阿姨,乡下民风保守,所有的长辈不论男女都这样相信,把这个观念信成日升月落那样普通的事,普通到不需要讨论,甚至在家庭里不需要教导,小孩子吃着饭喝着水看着人来人往,自然就懂得男女之防。像我和春玉仔的女儿这一辈的女孩子,许多甚至过了青春期都还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对于性的了解只有教科书上贫瘠的知识,以及同侪间偏颇的耳语,性欲本身根本是不应该出现的污秽罪恶。大人们似乎试图把女孩的无性状态一路从初生延长到十八岁、二十八岁、三十八岁、四十八岁,直到进入婚姻为止,老外骗小孩子世界上有圣诞老人的存在,如果有我们这种布局的全面性和用心,说不定就可以一路骗到十八岁。
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身高抽得特别快,两条腿多出一大截。有一天要出门去玩的时候,阿公忽然在店口叫住我,让我回去把热裤换成膝上长度的短裤,才准放行。也有一次,高雄回来的叔叔端详着我,语重心长对我叮嘱,万一有人问我来经了没,千万不要回答,快点走开就是。那些时候我尽管知道他们怀抱关心,却还是感到莫名其妙,要到后来我才明白,大多数忙着架构无性世界给女孩们的人,心里面并没有一刻放下过性。知道这个事实以后,再听到贞操两个字更觉得非常荒谬。
女孩一路维持无性状态,并且不太早也不太晚地找到对象结婚,不让父母蒙羞或担忧,取得唯一合乎道德规范的“性许可”之后,也瞬间承担起繁殖的义务。生不出来?那就麻烦了。快想办法,该吃的快去吃,该拜的快去拜,该把自己弄得诱人一点就去弄,总之要快,不过家务和家计也别忘了要好好顾着。算到这里,女人还肯嫁的话,那一定是真爱了吧,问题是人心多变,难怪阿嬷这种老先觉的结论还是要嫁有钱的。我很敬佩香港作家亦舒写出这样的金句:“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让女人认知现实,这是济世。
即使我们都生在这样一个大幅度重新审视人权的时代,仍然有许多女人,因为压力,或爱,或制约,自主选择或身不由己地投身传统角色,背负起一身的责任重担。无论甘不甘愿,都是难。如果有旁人还要说些挑剔的闲话,说人家没有端好哪杯茶,捧好哪块碗,任何人听见都应该立刻把茶杯塞进他嘴里,或把碗砸在他头上。这招倒是没人教过我,我想也不太可能是天启,大概是打在母亲身上,数十年之后才从女儿这边回弹出来的反作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