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五四婚姻(44)

五四婚姻(44)

作者:孔慧怡

留学英伦的际遇,让林徽音很早就选定了未来的路向。林氏父女在伦敦贷屋而居,房东是个英国女建筑师(另有一说,林徽音在英国圣玛丽学院一位同学的家长是建筑师),她耳濡目染,当时就立下将来要修读建筑学的志愿。

也因为留居英伦的关系,她通过父亲的圈子在伦敦认识了比她年长八岁的徐志摩;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终于演出抛妻弃子的一幕。

君子好逑

现实世界跟讲故事不一样,总不会干净利落,线条明朗。虽然触发徐志摩离婚的是林徽音,但她在徐志摩公告离婚时,已经离开英国了。

本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常有的事,像林徽音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吸引的“君子”当然不限一个人。

林长民与梁启超同是维新派,早有交谊,因此林徽音在出国以前就认识了梁氏的长子思成,当时她只有十四岁。她回国后,两人往来逐渐密切,发现大家志趣相投,特别热爱中华建筑传统。等到徐志摩1922年10月回到中国,林徽音与梁思成已是双方父母默认、文化圈子公认的一对了。

徐志摩回国后,没有放弃对林徽音的追求。她与梁思成相识在先,在伦敦时也很快觉察到徐志摩热切的追求,她既不抱独身主义,要在追求者之中挑适合做终身伴侣的人选,再自然不过了。处于梁思成与徐志摩之间,对于为什么拒绝后者,她中年时代曾有睿智的分析: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音,可我其实不是他心目中想象的那样一个人。

这是指徐志摩第一次追求林徽音,虽然他为此做出抛妻弃子之举,但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正因为林徽音选了梁思成,徐志摩失意之余,才会在1923年向陆小曼展开狂风暴雨式的追求。

1924年初夏,林徽音和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宾州大学留学,两人都选择念建筑。宾州大学建筑系当时不收女生,因此林徽音注册在美术学院,但修读的是建筑系的课,两人开始了大半生在做学问方面的伴侣关系。以当时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来看,假若两人的密切关系不是早得到双方家庭认同,他们不可能长期在外做伴。

1925年,林长民在军阀派系战斗中去世,身在宾州的林徽音很受打击,梁思成是她身边的支柱,地位更重要了。1927年,两人取得学位(林徽音拿的是美术学士,梁思成则是建筑硕士),一起在美国实习半年。1928年,两人在加拿大举行婚礼,然后到欧洲度蜜月,同年夏天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上任。

至于徐志摩,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此举应该算是和过去的婚姻和恋爱作别了。可惜徐、陆二人的婚姻实在是一宗错误。1930年,徐志摩虽然家住上海,工作却在北京;刚好林徽音因肺病复发,住在北京香山休养。徐志摩困于第二段婚姻,苦恼之余,向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林徽音展开第二次追求。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多少人把浪漫幻想托付在像徐志摩、林徽音这样的人物身上呢?大概无法胜数。浪漫情怀求的只是一份寄托,他们不一定想知道当事人复杂的感情世界,因此虽然林徽音和徐志摩分别嫁娶了,总有人盼望他们藕断丝连,甚至有流言说他们在1930年决定分别与配偶离婚,然后共偕连理。流言当然不讲究凭据,只说消息是当事人的至亲好友传出来的,至于“至亲好友”姓甚名谁,就不深究了。

其实徐志摩第二次追求林徽音,结果如何,不但显示在二人的现实生活中,也有文字记载。他还是没有成功。

1931年,梁思成离开被日本侵占的东北,回到北京,与林徽音同时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让他们的家庭、事业和志向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人开始了对中华古建筑的实地考察。这样的伴侣关系,韧度远超于一般的夫妻。

同年,林徽音开始发表诗作,部分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出版。研究文学的人注意到诗,却可能忽视了古建筑在林徽音人生中的比重,造成视觉偏向。

正好徐志摩就在这一年去世。林徽音对徐思念最深的时候,应是他死后的一段日子。这时她的思绪很自然地掠过徐的种种缺点,只是回忆他的优点。尽管如此,她也从未怀疑过自己在感情上的决定。她1932年元旦写给胡适的信就是最好的证据: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也就是我不够爱他的原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