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五四婚姻(41)

五四婚姻(41)

作者:孔慧怡

我自小就是心高气傲,想享受别的女人不容易享受得到的一切,而结果现在反成了一个一切都不如人的人。

由此我们知道陆小曼除了妒意强以外,也爱把自己跟别的女性比较。她与徐志摩交往、结婚之后,没想到要长期面对另一种“新女性”的评价标准。从前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被捧得高高在上,现在以同样的方式过生活,却有很多人表示不以为然,这样的情况最容易打击自信。本来“心高气傲”的陆小曼失去安全感,因此对别人会拿来和她相比的对象就难免感到嫉妒了。

招来嫉妒的对象

让陆小曼嫉妒的人,必定是徐志摩圈子里那种新女性;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和徐志摩一定有密切关系,让她觉得自己即使和徐志摩结了婚,未必就因此而胜过对手。

这样的女性,在徐志摩当时的生活中明显有两位。

第一个是林徽音。陆小曼与徐志摩热恋的时候,已经对林徽音饱含醋意,到了婚后两人感情出现诸多暗流,徐志摩到北京工作,时常得见当年倾慕的对象,陆小曼怎会毫无反应呢?当她知道林徽音回到北京养病时,就多番讽刺丈夫经常在病榻旁侍候,引来徐志摩再三辩解。陆小曼一向自恃的条件——貌美、懂外语、受过新式教育——几乎没有一项不让林徽音比下去;至于专业、文才和在徐志摩朋友圈中的声望,这些都是陆小曼完全没有的条件,也是林徽音的最强处,难怪她心中有刺。

除了林徽音外,让陆小曼嫉妒的该是张幼仪。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前,徐家二老坚持要先当面取得张幼仪同意,同时声明张幼仪在徐家的地位是干女儿,孙儿由她负责教养,将来她要是结婚,可以在徐家的资产中分取嫁资。

张幼仪以张家二小姐的身份在上海商界立稳阵脚,不但是女子银行的副理,也出掌在上海深受小姐太太们拥戴的时装公司,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和商界的知名人物。更重要的一点,张幼仪除了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以外,在徐家父母心目中地位也远比陆小曼高。这不但因为她是徐家嫡孙的母亲,更重要的是,二老认为她才是稳重可靠的人。

以陆小曼爱玩、爱自由、爱消费的个性,固然不会愿意和丈夫的父母同住,但丈夫的父母明显地偏爱丈夫的前妻,对她来说却是非常失面子的事,她新婚不久就曾为此大发脾气。当时陆、徐二人婚后回到徐家居住,不久二老竟然收拾行李跑到北京张幼仪家中,说是看不惯陆小曼的作为,宁愿跟张幼仪住。徐志摩曾为此向前妻兴师问罪,开宗明义地说这“让小曼太没有面子了”。

可惜,徐家二老的选择不以陆小曼的面子为依归。1931年徐母去世,徐父坚持不让陆小曼回硖石的徐家,甚至说要是她踏进家门,自己就马上离开,原因是陆小曼一直不懂得尊重二老。反过来,张幼仪第一时间就被知会要为徐母奔丧。

有一段时期,陆小曼、徐志摩和张幼仪都住在上海法租界,徐家二老每到上海,不住在儿子那里,而是住进张幼仪在范园的家;后来张幼仪在股市上赚了大钱,还在范园找地方给二老另外建了一栋小洋房。

张幼仪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为二老建房子,大概让陆小曼最感切肤之痛——这牵涉的不是面子,而是财力。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前,徐父把生意和祖居以外的财产分为三份,一份两老自用,一份给张幼仪和孙子,一份给儿子。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待在上海无所作为,1926年底,老友胡适写信向英国友人恩厚之(LeonardElmhurst)求助,说希望他能资助徐志摩夫妇离开中国,到欧洲学习几年。恩厚之在次年3月就汇了款给徐志摩,作为他夫妇的旅费。徐志摩收了钱,却没有成行,我们说不准原因,但陆小曼一直不愿意离开上海,是个事实。二人婚后,徐志摩就靠卖父亲所给的东西供养陆小曼,甚至把一些玉器字画拿到美国,希望卖得高价。坐吃山空,东西很快就卖光了,徐志摩面对经济困境,终于在1930年应聘于北京大学,靠教书来养家,这如何足够陆小曼在烟床上的消耗呢?

张幼仪事业成功之后,经济能力远比徐志摩强,而徐父也宁愿把自己生意上的事交托给张幼仪;徐志摩经济拮据时,反而要靠张幼仪向自己的父母说项。陆小曼是个需要花钱的人,这样的情况,即使再不计较,心里免不了有一根大刺。

除了上述两人以外,徐志摩身旁还有别的女伴,其中有浪漫关系的,也有朋友关系的,不管她们的政治倾向如何,都是有个人事业的新女性,也是有写作能力的女性——正是徐志摩心仪的典型。陆小曼面对林徽音的心影和张幼仪的身影,要是还有余力,可以引起她妒意的人实在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