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扬陪着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齐宾将军最后一次开着这架他同赫鲁晓夫一起飞越千山万水的飞机。在莫斯科机场,前来迎接赫鲁晓夫的只有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赫鲁晓夫完全明白了,这个中央主席团委员们将要讨论的根本不是什么农业管理结构问题。
参加会议的有22人。除了主席团委员和候补委员之外,列席会议的还有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以及几名州委书记。有些外国报纸误传过会议主席是苏斯洛夫或勃列日涅夫,其实主持会议的正是赫鲁晓夫本人。
整个讨论直接开门见山,时而还有口角。任何会议速记记录都没留下。赫鲁晓夫对加在他头上的一切指责都坚决予以否认,并且抨击在场的某些人的所作所为。站在他一边的只有米高扬。米高扬向与会者指出,赫鲁晓夫的成就是政治上的财富,不经慎重考虑便要抛弃它,是不明智的。没有人支持他的主张。尽管继续抵抗下去也是无济于事,不过赫鲁晓夫还没被说服就在当天下午“自愿”退休。最后,由于时间太晚,只好暂时休会。所有人都被通知在第二天上午继续开会。晚上,赫鲁晓夫打电话给米高扬,米高扬当时也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赫鲁晓夫说:“如果他们不需要我,那就算了吧,我也不用挡他们的路儿了。”
第二天的会议很快就结束了,会上选出勃列日涅夫担任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部长会议主席,随后便告散会。
据米歇尔·塔图讲,几乎是刚好一年前,赫鲁晓夫接见了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居伊·莫耶,当时莫耶向他问起将来可能成为他接班人的新一代苏联领导人人选。赫鲁晓夫列举了三位,第一是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给予赞扬;第二是柯西金,他夸奖此人才干出众,最后是波德戈尔内。显然,对于自己身后可能的继承人,赫鲁晓夫心中有数,准确无误。
那天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党中央委员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中央全会。勃列日涅夫宣布开会。米高扬主持会议。赫鲁晓夫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他一言未发。苏斯洛夫做了报告,不过只有一小时左右。这个报告根本未对赫鲁晓夫执政11年的成就做出评价,没有对其功过得失予以权衡比较,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报告对于赫鲁晓夫失误的成因及其成就的价值都没有提出分析评价。它只不过是一份历数罗列赫鲁晓夫种种错舛之处的起诉书,其中把属于重大的判断失误与那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过失混为一谈。总的来说,赫鲁晓夫受到15个方面的指责。
1.他作为党和政府领导人进行的工作,由于他犯下的重大错误而受到严重损害。他常常做出仓促轻率、考虑不周的决定,任意扩大行政管理机构,致使等级层次叠床架屋。在前二三年时间里,他手中集中了巨大的权力,并且开始滥用权力。他还贪天功为己有,把全国的成就功绩都记在个人名下。他根本不把主席团的权威放在眼里,蔑视主席团其他委员,对他们颐指气使,拒绝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以及周围所有的人总是无休无止地予以训斥。尽管主席团委员多次呼吁,他还是完全不理睬所有的批评意见。
这些批评基本上还是有道理的。不过赫鲁晓夫早在五六年前就已执掌了最高权力,而且即便在当时,他就惯于仓促行事,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况且,主席团委员们对他的建议也极少提出异议;1957年6月全会之后,无论在中央委员会还是在主席团里,无人对他的行为提出过异议。
2.赫鲁晓夫的活动充斥苏联的报刊,并全是过份的吹捧之词。1963年一年全国性大报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前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到15次。赫鲁晓夫身边全是裙带亲戚和报刊记者;对他来说,这伙人的看法要比主席团委员的意见更有价值。到头来,对这伙人提出的措施方案,主席团只能起到例行批准,走走过场的橡皮图章作用。赫鲁晓夫依赖报刊广播的谄媚奉承来维持个人的妄自尊大。
这些指责无论如何也没有真实反映赫鲁晓夫同报界的关系以及他制定政策时通行的方式。斯大林的照片在报上出现的次数远不止每年10到15次,另外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足迹遍及全国,出国访问也多达40次,报界当然会饶有兴趣地报道他的活动。另一方面,斯大林从20年代末期之后基本上没有出国访问,在国内也不去视察工厂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