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65)

魏王曹操(165)

作者:关河五十州

双方修好,曹操随即引军北还。曹操打仗,讲究兵不厌诈,在对付韩遂、马超时就用过这一招,他当然也怕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为了防止自己退兵后,孙权毁盟北攻淮南,他在撤兵前,特地将淮南防线由合肥南移至巢湖东口的居巢,并留下夏侯惇、曹仁、张辽等二十六军,驻守于居巢,用以镇摄孙权,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立嗣

曹操又回到了邺城。

曹操的惯例是,凡是在外边打了大胜仗,立了大功,就一定要从献帝和汉室那里要点什么过来,这次只是与孙权修好谈和,也就不太好伸手了。再者,他在成为魏王之后,地位已经接近天子,就曹操自己的规划而言,暂时亦无上升的必要。

曹操契需解决的问题,已经从代汉变成了立嗣。立嗣,其实主要是在曹丕和曹植之间进行选择,曹操出外远征,留守邺城的重任,多数时候交给曹丕,有时也交给曹植,就是对哥俩进行考察,看谁最符合标准。

考察下来,都可以,两人谁也没有出纰漏,但这反而使得曹操更加难以取舍。曹丕、曹植为了能够取得嗣位,暗中也各结党羽,曹植这边主要包括丞相府主簿杨修等,他们屡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才华,劝说曹操立其为嗣子。曹操一度被说得心动,但他又心怀狐疑,于是秘密写信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大臣们的意见自然不会一致,有的对曹植称赞得多一些,倾向于曹植,有的则坚持不应废长立幼,倾向于曹丕。曹操看完大臣们的回复之后,仍感到莫衷一是,为此他特地把身边人全都支开,单独询问贾诩,可是贾诩却装作没听见,久久不作回答。曹操不高兴了,问道:“我在和卿说话,卿却不回答,为何?”

“我刚才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顾得上立即回答。”

“思考什么问题?”

“思考袁本初、刘景升他们父子的事!”

曹操听罢,立即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于是哈哈大笑。

袁本初就是袁绍。曹操尚未在江湖上现出峥嵘的时候,袁绍的几个儿子就已成年,而且看似还很有出息,当时袁绍想拉拢曹操,甚至以此作为炫耀。官渡之战后,凭借袁绍留下的丰厚家底,袁绍的这些儿子们若能合力抗曹,曹操要平定河北是没那么容易的,可是就因为袁绍生前没有按规矩立长子袁谭为嗣,致使袁谭、袁尚为争嗣位而水火不容,最后便只能便宜曹操,让他来收拾残局了。

刘景升是刘表,他的情况与袁绍家大同小异,长子刘琦不得立,被曹操骂成猪狗的幼子刘琮上了位,结果刘家也因此重蹈袁家之覆辙。

贾诩不愧是大谋士,按其个人倾向来说,他应该是站在曹丕一边的,但是他既没有向曹操重复立长的道理,也没有评说曹丕曹植之才,而只是指出了袁绍、刘表的教训:这两个人都曾是曹操的劲敌,然而就因为废长立幼,在他们死后,基业说垮就垮了。

曹丕与曹植,犹如袁谭与袁尚,刘琦与刘琮,他们之中究竟谁更优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不立大的而立小的,将会带来难以预测也难以控制的风险,这个风险是连曹操本人都难以承受的,他也由此定下了立丕为嗣的决心。

虽然如此,作为当事人的曹丕仍旧担心,事情是否会中途出现变化,他向贾诩请教,贾诩告诉他,做事情要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同时也不能违背一个儿子应该遵循的礼仪道德。

贾诩自认不是曹操旧臣,是后来归降的,因害怕遭到曹操猜疑,平时的言行都极其谨慎小心。他不给曹操讲大道理,给曹丕讲的却全是大道理,这些大道理就算是让曹操知道了,也只会说他是教导有方。然而“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贾诩其实把针对性的策略都放在了“大道理”里,曹丕也不笨,马上就领会到了。

曹植文章虽然写得好,但是行为放纵任性,言谈举止都很不注意。曹丕按照贾诩所授,平时治事有方,且很注意克制自己,以致一下子就拉开了与弟弟的差距,宫中的人与曹操身边的人看在眼里,都在曹操面前称赞曹丕,为他说话。

曹丕的亲信吴质等人,也经常沿着贾诩的套路给曹丕支招。某次曹操出征,曹丕、曹植在路边送行,曹植卖弄聪明,对曹操说了一些歌功颂德的话,在场的人都惊叹于其出口成章的才华,曹操自己听了心里也很舒服。曹丕见状很是失意,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吴质贴着耳朵,给他出了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