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献帝已授予曹操分封列侯和任命太守、国相之权,这为曹操给将吏封官加爵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他将巴人首领、张鲁的五个儿子、张鲁重臣阎圃全部封为列侯,另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巴人首领为郡守。
在汉中已被其掌握的前提下,曹操对待降人还如此优厚,显然是需要从大处着眼,谋及长远。一者,曹操过去攻陷城池后动辄挥起屠刀,他想改变自己留给外界的这一坏印象,减少以后征伐西南时的阻力。二者,曹操不能老呆在汉中,他已确定尽快回邺,并已以夏侯渊督兵汉中。曹操深知,若不以宽容的政策同时笼络降人,借以收拢民心,夏侯渊在汉中的处境将极其困难。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那段时间,曹操给予降将的待遇都出奇的好,远远超过平时。曾经身份是关中诸将,在关中抗曹的十部联军中占有两席的程银、侯选,以及马超手下有名的猛将庞德,都归降了曹操,曹操不仅既往不咎,而且恢复了程银、侯选的官爵,任命庞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
公元216年春,曹操以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留守汉中,自己领兵返回邺城。
是年夏天,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以邺城为王都。曹操为掌握实权,在被封魏王后,仍以丞相兼冀州牧,丞相府、魏王府也成为曹操霸府的基本组成部分。
从受爵魏公,建立魏国,到正式进爵魏王,一共是两年六个月。在这两年六个月的时间里,曹操跨越了普通臣子一生都跨越不过去的界限:如果说受爵魏公,还只是位在诸侯王之上的话,魏王不管是实际权力还是表面形式,都已成为不是天子的“天子”。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曹操在夺取汉中后为什么不乘胜入蜀,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还是他把“以魏代汉”放在了第一位。在当时的曹操看来,趁着在汉中建立大功,声望飚升的机会,尽快引军还邺,从汉室攫取资源和权力,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随着“以魏代汉”尘埃落定,终于可以专心对付孙刘这两个外部大敌了。公元216年冬,曹操决定举兵讨伐孙权,整训军队期间,已为魏王的曹操意气风发,亲自敲击战鼓,指挥部队进退,颇有志在必得之势。
次年,曹操仍按巢湖至濡须的老路线南征,此为“四越巢湖”。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在濡须口加强防守,吕蒙给原本就很坚固的濡须坞配备了更尖端的武器,即安置强弩万张,用以阻击曹军。曹军攻陷不了濡须坞,就无法顺利入江,眼看正面一筹莫展,曹操又分兵攻击濡须东北历阳的横江流口,试图寻找其它突破口,但也被吴将徐盛击退。
论者认为,濡须地区江河纵横,更有利于吴军发挥其水战优势,而岸上则岭丘散布,地理条件易守难攻,一个濡须坞便足以令曹军寸步难行,这是曹操南征不能如愿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曹操在南方作战的水准也仍待提高。事实上,曹操四越巢湖,所动用的兵力规模比赤壁大战时更大,但由于他总是只对濡须一路实施单线攻击,反而使得孙权可以集中兵力在濡须口迎敌。四越巢湖期间,孙权也始终显得胸有成竹,应付裕如,没有像赤壁大战前那种陷入踌躇和焦虑之中。
曹吴两军经过月余时间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战局相持不下,呈胶着状态。不久,孙权突然主动派使者来曹营求和。
自与刘备重新缔结同盟后,孙权本打算在淮南有所斩获,不料却在合肥城下吃了个大亏。其实那一战就已清清楚楚地告诉他,自己凭借水军和地理优势,保住江东是有可能的,但要想进取中原,则很不现实——骑战根本就不是人家曹军的对手,张辽带着那么少的骑兵,照样能杀个两进两出,末了趁你撤退时还能再大捞一把。说白了,合肥,就是吴军北进的底线,那座城池拦在那里,靠吴军在陆地上的这点本事,是别想过去的。
抗曹难获厚利,倒是让刘备占了便宜,这是孙权在“借”出去的荆州难以全部收回,以及益州被刘备抢先一步夺取之后的由衷想法。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跟曹操讲和,说好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只有谈妥了,才能去做更现实的事:赶走关羽,夺回荆州!
四越巢湖,无一有结果,也让曹操明白,他目前仍不具备彻底击败孙权,平定江东的条件。这时曹军开始出现疾疫,势难与吴军长久对峙下去,而且刘备在回到蜀中后,已对曹军占据的汉中构成威胁,所以曹操亦在考虑联吴击刘之计,既然孙权主动上门,自然没有不顺水推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