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算是袁绍已亡,若是他的几个儿子能够保睦相处,平平稳稳地保守他已有的功业,曹军要想平定河北也是很难的,用荀攸的话来说:“天下的祸乱将从此无法平息。”
妙就妙在,袁氏兄弟关系恶化,同室操戈,势不两全。荀攸的意见是,不能听任其力量消长,因为如果其中一人被火并掉,那么二袁的势力将合二为一,合二为一后就很难对付了。他主张抓住袁谭求救这一天赐良机,及时介入二袁的纷争,乘其乱斗,予以各个击破。
曹操初步采纳了荀攸的意见,同时通知作为袁谭使节的辛毗,告知他曹军将挥师北上,帮其攻打袁尚。
应该说,究竟续攻刘表,还是回击河北,哪一个成效更好,在最终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曹操虽然当场认为荀攸的方案可行,但过后又陷入了沉思,觉得此事尚需细加斟酌。
袁谭可以信任吗?袁谭、袁尚为争权而搞窝里斗,曹操对此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当初郭嘉设谋的初衷,然而袁谭在父亲袁绍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就要跟父亲的仇敌联手对付自己的弟弟,终究显得有些不可思议,或许连郭嘉设谋时都没想到过这一层。
在尚不能明确二袁真实用意的情况下,谁能保证,袁谭不是想把曹操诓过去,然后以友军的身份进行偷袭,以便替父报仇?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二袁已暗中媾和,两人商量好,一旦曹操受骗上当,进入他们的伏击圈,两人就合起来吊打曹操!
另一个问题是,曹军北上后,是否可以顺利击败袁尚?大部分僚属都更赞成续攻刘表,是希望让二袁的实力继续相互磨损。现在曹军即刻出击,倘袁尚仍能自守自保,曹军等于是在为袁谭火中取栗,不但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也白白丧失了坐看好戏的机会。
经过一番权衡,曹操对原先的决定产生动摇,又滋生了先平定荆州,不接受袁谭的请求,让他和袁尚继续自相残杀的念头。
几天后,曹操摆酒设宴,辛毗看曹操的脸色,知道事情起了变化,便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老乡、同为颍川人的郭嘉。郭嘉是引诱二袁之变的最早设谋者,荀攸的意见,实际也完全可以看成是郭嘉之计的一个发展,他对此很重视,连忙向曹操禀告。
曹操随后召见辛毗,开门见山地说出了心中的疑问:“袁谭一定可以信任,袁尚一定能被攻克吗?”
“明公不要单纯问诚信还是欺诈的问题,明公应当先研究当前的形势。”辛毗答道。
知道就算自己把胸脯拍得山响,曹操也不一定相信,辛毗从对人品的主观判断上转过身来,直接切入了对形势的客观分析。他说,袁氏兄弟原先都自信满满,以为自己有足够能力独自平定天下,其间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可是袁谭现在却不得不向你曹公求救,由此便可见已处于何种境地了,你觉得他在求援上还可能搀杂其它水份么?
其次是袁尚的实力。辛毗指出,袁谭一方虽陷入困境,但袁尚到底还是不能即刻攻占平原,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袁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也已处于势衰力竭的地步了。
作为袁绍的继承者,冀州是袁尚的实际控制区域。在袁占区,冀州本来遥遥领先,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较为优越,但官渡一战后,外有袁军主力吃败仗,内有田丰等谋臣遭诛杀,早已是今非昔比,偏偏袁尚还罔顾大局,与袁谭自相残杀,结果把局面搞得更糟——军队由于连年征战不休,连将士的甲胄里都已经长出了虱子!
辛毗向曹操反映,除袁尚所辖军队疲惫不堪外,其控制区域还同时面临着严重的旱灾、蝗灾、饥荒,天灾加上人祸,使得冀州粮仓里根本就没有多余粮食。
“这是上天也要灭亡袁尚了!”辛毗断言,袁尚正处于穷途末路,疲弊无力的困境之中,以曹操及其所部的威力,现在打过去,就跟秋风扫落叶一样,而且这也是曹操与袁谭合力,灭掉袁尚的最好机会:曹军攻打邺城,袁尚若是不回军救援,邺城就不能自守,若是回军救援,袁谭必尾随其后,对其形成夹击之势。
诈术
对于曹操首先攻打荆州的想法,辛毗予以否定。他认为,曹军南征的胜算,远不及北上进兵。刘表虽无平定天下的雄心,然而祸福相依,他也因此没有犯下袁绍那样冒进的致命失误,如今的荆州物产丰富,百姓安乐,郡国上下没有空子可钻,亦无即将灭亡的征兆。
辛毗乃颍川名士,按其所言,在河北当地,就连傻瓜都明白袁氏集团即将土崩瓦解,作为一个智者,他当然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辛毗早就打定主意要弃袁投曹了,话里话外也并不掩饰这一点。他强调,冀州当地的民生问题已极其严重,以致居民无食,连行人亦无可携带的干粮,百姓期盼着朝廷能尽快予以平定。如果曹操不抓住时机进兵,以后冀州很可能借着一次农业丰收的机会,经济重新得以好转,也或者袁尚悬崖勒马,改正自己的过失,二者只要有其一,曹军用兵的最重要条件也就随之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