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九江别了陈慥,老友刘恕的幼弟刘格(道纯)来做向导,与参寥一同往游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扬子江环绕山北,鄱阳湖则在山之东南,正是襟江带湖,据三流要会之处,形势绝胜。而庐山本身,又是那么怪伟,七重大岭,连绵起伏,圆基周围达五百里。层峰插天,使天上的云雨反在峰岩之下,峦影山光,应接不暇。
他们从山南正面比较幽僻的路上山,远远望见这座名山的气势,先已为此大自然的神奇所慑伏,觉得庐山是造物主的杰作,不是人类的语言文字所能描摹,赞叹顶礼之余,苏轼便和参寥说:“此行决不作诗。”
不料上得山去,山中僧俗却已纷纷传说:
“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
在黄州寂寞多年的苏轼,不免心动,不知不觉间破戒作了《初入庐山三首》之一: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一路行去,迎面群峰,怪石峥嵘,岗峦突兀,中有一片峰峦,活像是个神情兀傲的老人,他是那样的古怪、冷酷和陌生。苏轼觉得这老人,不是见面一两次就能相熟的,叹结识不易曰: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走在入山的路上,还不敢相信此身真个已经到了怀想多年的庐山,他不能不把自己的惊喜写下来,又觉得一定不为此行作诗,也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索性再续作一首: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山南当面即是五老峰,它的高度虽然不及大汉阳峰,但是气势雄伟,五峰复出,绵延数里,似断还续,峦影山光之间,云雾聚散,瞬息万变,形成庐山有名的“云海奇观”。
这一僧二俗,穿云入雾,相将入山,先到五老峰下的开先寺。
这开先寺为山南五大丛林之冠,原是南唐中主少时的读书堂,在他即位后下诏改建的。寺内寺外,古木参天,楼台掩映,登临远眺,可以望见鄱阳湖那一片浩渺的烟波。寺侧有两大瀑布,一曰马尾泉,一曰飞玉瀑。
这两大瀑布的源头,皆出于庐山群峰中。最高的汉阳峰巅,趵突流播;西向者为康王谷的谷帘泉,陆鸿渐《茶经》中品为天下第一的名泉;东行者即此开先二瀑。
马尾泉是因为汉阳顶上奔注而下的泉水,到了这个地方,崖口突然束紧,怪石嵯峨,森列流道,挡住浩荡而下的水势,使此一道激湍散为数千百缕的喷银飞玉,形如披风的马尾,故有是名。
另外一股西南方向流下来的山泉,自坡顶直注深壑,汇为大龙潭,中间挂流数十百丈晶莹的匹练,直落霄汉,声势浩大,被日光照射时,立刻呈现出灿烂金黄的颜色。这道金黄的泉水,忽被山风吹起,水飞接天,则如飞毯卷雪,在空中迸珠散玉,瞬息万丈。春夏间山泉水大,更为壮观。苏轼初夏入山,来得正是时候。
他在开先寺漱玉亭畔,徘徊瞻望这出自青玉峡的两大瀑流,流连不忍离去,面对如此浩荡的流水,恍如来自天上,直落潭底,发出隆隆的水声,山鸣谷应,令人在此造物的伟大力量之前,感到极度的震眩。苏轼一直待到月出飞桥,看月光照映着的瀑流,益发产生另一种缥缈神秘的光彩,使这耽游的诗人,完全沉浸于迷幻的神仙境界中,不期而然地产生了天地悠悠的出世之想:但愿能够脱离从所自来的尘世,只想手持白芙蕖花一枝,飘然一跃跳进这一片清凉而又迷茫的银色漩涡中去。后来作《开先漱玉亭》,就使用近似李白饶有仙气的笔触,来写他这段浪漫的想象:“……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鲩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苏轼遨游山南山北,自言得奇胜之处十五六,认为开先寺漱玉亭的双瀑和栖贤三峡桥的激流为奇中之奇,胜中之胜。其余的写不胜写,所作景物诗,也仅此《庐山二胜》两篇。
栖贤三峡涧在含鄱口南寨,水源发自含鄱岭,与太乙峰之水合流,经两峰对峙,山形险恶的狮子口,形成三峡涧的急湍洪流,涧行栖贤谷中五六里,遂至山南五大丛林之一的栖贤寺。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说:
元丰三年,余过庐山,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又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苏辙写成这篇堂记后寄给老兄,请他书写,苏轼欣然命笔,他说:“欲与庐山结缘,予他日入山,不为生客也。”1至今相距不过三年多,果然到了栖贤僧堂,可以手自摩挲堂上这方弟作兄书的石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