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桢,湖北建安人,192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26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旋任政府“外交部秘书”、“第一司副司长”,后又投靠武汉政治分会主任李宗仁。因为他不是蒋的小老乡,吃不惯宁波菜,不久又打宋子文的门路,抗战时出任“外交部”次长,战后出任上海市市长。不料蒋经国到上海打虎,两人因意见不合而翻脸。“国民政府”迁台后,蒋介石派郑介民赴美。美国方面表示应该让吴国桢出任台湾省主席,蒋介石权衡再三,决定利用吴国桢来换取美援。
1949年12月14日,蒋派空军专机直飞台南迎接吴国桢到台北,亲自召见,对吴说:“你做一下准备,台湾省政府主席的任命马上要发表。”吴国桢心里有数,但出于礼节,还是表示:“陈诚将军不是做得挺好吗?最好由俞大维担任,他和陈将军更为默契。”蒋介石说:“你很恰当,我要你今后全力争取美援。”
吴国桢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称他已经“命令第七舰队阻止任何对台湾的进攻”,同时督促“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陆空攻击”。他还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宣称:“台湾的地位,须等太平洋安全恢复之后,由对日和约或由联合国决定。”
美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遭到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军方鹰派人物的反对。所以,8月初,国务院和国防部达成三点妥协:(1)评估台湾国民党军队战斗力;(2)保证台湾国民党军队装备的使用;(3)提供军需及一定数量的援助。8月底,杜鲁门批准了向台湾当局提供1.4亿美元军事援助的计划。[20]9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向台湾当局提供包括设备、武器、大炮、弹药,总计为975.2万美元的军事援助项目。
随着朝鲜战争的升级,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关系日益密切。1951年2月9日,美国与台湾当局达成了《共同防御援助协议》。根据协议,美国便可向台湾方面提供军援。这一年,美国给予台湾的经济援助价值9803.4万美元。除此之外,美国还通过其他渠道向台湾提供援助,其中包括:对外资金计划、联合农业计划和技术援助计划。
蒋介石一旦不再需要吴、孙的招牌效应,就立即准备将他俩踢下台去。因为从本质上讲,蒋介石根本不喜欢吴国桢和孙立人。
首先是由于国民党改造完成后,党内的权力分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纷至沓来的各类改造措施,国民党内一些吃过洋面包、喝过洋墨水的“持自由主义世界观”的人(绝大多数是政学系,其中包括吴国桢)颇为不满,认为这样的改造或是抄袭法西斯或是学自共产党。他们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对当局践踏人权和所谓的“防共措施”进行抵制。蒋介石对此非常恼火,决心进行排斥和压制。1950年6月17日,这些人中的陈仪因“通共”而被枪毙。魏道明、熊式辉等躲在海外观望。张群、王宠惠等元老被安排了荣誉职务。接下去自然就要轮到吴国桢了。
其次是由于吴国桢和蒋经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只要稍微了解国民党高层政争的人都知道吴国桢和蒋经国的矛盾,并非源自台湾而是起自上海。
早在1948年8月,蒋经国以督导员身份前往上海“打老虎”。小蒋手持尚方宝剑,想在上海有所作为,手法极为严峻急切。当时上海各大报纸头版头条都是诸如“借人头平物价,以巨商为目标,不在小处着眼,以免徒事纷扰”的报道。但实际上,“打虎”效果很不理想,充其量不过拍死了几只“苍蝇”,而对于诸如扬子公司之类的官僚资本根本一点办法也没有。吴国桢不赞成蒋经国的这种做法,而且他的市长权力被架空,亦使他非常不满。
到台湾后,蒋经国在其父亲的扶持下掌握了安全、情报与特务系统。他在政府中的职务虽然不高,但可以在“总统府资料组”中发号施令,以法律以外的特权打击异己和政敌。任台湾省主席的吴国桢以“民主的台湾”为己任,最看不惯无法无天的特务统治。而蒋经国也为“打虎”之事迁怒吴国桢,二人的矛盾终于“台湾火柴公司案”上爆发了。
台湾火柴公司原设于上海,上海解放后其董事长吴性裁留在大陆,还拍摄了一部《民国四十年》的影片,对蒋介石多有“氓毁失敬”之处。蒋经国下令调查台湾火柴公司,发现总经理王哲甫的“罪证”,即下令逮捕。吴国桢开始尚浑然不觉,后来通过彭孟缉得知此事,认为王哲甫与吴性裁之事并无牵涉,于是令彭即刻释放王哲甫。彭孟缉拒不执行吴的手令,并立即向蒋经国通报。当天下午,蒋经国和彭孟缉一起去见吴国桢,说:“王哲甫有罪,证据确凿,不能放。”吴国桢据理力争:“两人久不通音讯,且有隔海之遥,此事于法无据。”双方一时僵持不下,吴国桢大怒,问彭孟缉:“究竟你做主席兼保安司令,还是我呢?”蒋经国拂袖而去。傍晚,蒋介石贴身秘书周宏涛找吴国桢说:“抓王是蒋先生的意思。”吴还是不服:“大家都为蒋先生做事,上级命令无违抗余地,但此案牵涉到一个是非之争、原则问题。政府既标榜民主,焉能言行不一?”周宏涛说:“若省政府怕背黑锅,可改由国防部军法处处理。”吴国桢说:“此事我不会退让,我写一私函给蒋先生,请您转交。”当晚,周再次访吴,说:“先生看你面子,由死刑改判七年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