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10年夏尔·戴高乐给人最深刻持久的印象就是他的转变。他学到了某些政治斗争的艺术,尽管还不是全部。他需要一段时间的思考来消化吸收他所学来的东西。另外,他的性格中又多了新的内容,即人性所具有的爱人之心。过去他的这一品质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毋庸至疑是他女儿安娜的离去激发了埋藏在他心中的这一情感。只有在他的意志力和专一精神得到这一品质的陶冶之后,戴高乐在法国乃至全世界面前,才不仅仅表现为一位勇敢而倔强的将军,或者自负而偏激的政客,更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尚人格的人。
第六部思想家
关于法国的某种设想
戴高乐的追随者都知道,他的带有某些《新约全书》色彩的“隐退生活”直到1958年他重新执政才告结束。这些年中,他有大量时间去思考。他常常在自己的花园和附近的村庄边散步,边思考。他就这样度过了大部分时光。他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涯、性格、成功与失败以及过去和未来的历史进程。
这些年中最大的工程就是将这些思考形成文学
战争回忆录》便是其思考的结晶。这项工程并不轻松。战争期间,他写了四部书和许多文章,从最早的《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1924)到《法国与他的军队》(1938),但都不是回忆录。这些书或从军事或从政治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写书的目的决定了这些书的风格:实用而不矫揉造作。
写作对他来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的成果—13部书和5册演讲稿的出版以及大约3.5万封信件,对一个活跃的军人和政治家来说,确实成果累累。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原稿全部是用钢笔和黑色墨水以斜体字慢慢写出来的。他经常删删改改并小心谨慎地使用标点符号。他经常说:“标点符号使句子得以呼吸。”他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不到满意的程度决不罢休。
1952年,就在法兰西人民联盟最终垮台之前,戴高乐开始撰写回忆录的第一节。到那时,他的心态已不再暴躁而是日渐平和,这使他在构思与创作风格方面的造诣达到很高水准。而这在他兢兢业业致力于军事与政治活动时是不可能达到的。《战争回忆录》无疑是法国文坛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语言优雅,分析深刻,气势磅礴如史诗一般。当然,如果要将军对其生活的描述符合当时的年代,把它看作是公正而客观的历史描述,那就错了。将军生活在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年代,他的回忆录应被看作是为他在伟大剧目中个人所担当的角色的辩护。不用说,回忆录看待历史事件的视角常常歪曲。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戴高乐的回忆录以对自己的描述作为开篇。虽然戴高乐在书中难免多次提到他自己,但整部书并不全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真正的自我剖析,尝试着发现并揭示他生命的原动力。紧接着,他以这样一段感人的文字谈他对法国的认识:“我的感情使我很自然地把法国想像成献身于崇高而具有特殊使命、类似神话中的公主或壁画中的圣母玛利亚那样的人物。”这对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很新奇而天真的想法。
仿佛得到祖国母亲的指引,戴高乐谈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诚然,在书中他提到父亲的思想里充满了对法国之尊严的感情。但是他转而强调:他的母亲“对祖国的情感更为执著,如同对宗教信仰一样虔诚。”没有比这种措辞更富于感染力了。他十分清楚他的母亲对于法国的情感与她对上帝的情感同样强烈—由于戴高乐在写作中从来没有不经意之笔,至少在回忆录的第一页是这样。从上下文及以后的叙述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这些情感为她的次子继承下来并成为他一生不断奋斗的动力。
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的开头几段如此写下了他对自己情感来源的看法。在这感情基础之上,他建起了家庭无法赋予他的知识结构。他就学期间的广泛阅读使他拥有丰富的知识。他从成年开始,尤其是在圣西尔军校时,就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从那时起,他对文学就有着强烈的爱好。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当一位第五共和国的部长请他列出他所喜欢的职业顺序时,他写道:“第一类,伟大的作家;其次,伟大的思想家;再次伟大的政治家;最后,伟大的将军。”不用说,这使那位部长大吃一惊,更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戴高乐开始认真读书时,自然为大量的大部头作品所吸引。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也正是德雷福斯事件结束的那10年里,一大批杰出而具有感染力的作家在法国文坛开始崭露头角。这些作家的作品,戴高乐都拜读过,并使他或多或少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