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庖丁是战国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厨师,他不仅能够烧得一手美味的佳肴,杀牛的技术也是一流,没有谁能够比得上。

有一次,他为梁惠王杀牛,只见他动作麻利,三下五除二,牛刀游刃有余地进进出出。凡是他手碰到的、肩膀靠着的、脚踩着的、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清脆的响声。牛刀一进牛身,哗的一声,骨肉分离。那声音仿佛还合着音乐节拍,他那多变的姿态好像商汤时代的《桑林》之舞,牛刀触及的声音正如尧时的乐曲《经首》的节奏。

梁惠王都看傻眼了,他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怎么也看不明白。最后,他忍不住问庖丁:“真是太精彩了!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笑了笑,放下刀,擦擦手,对梁惠王说:“我所擅长的并不是杀牛,而是我更懂得杀牛的规律。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我看到的也无非是一只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在我的眼睛里只有牛的骨缝空隙,再也看不到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同牛接触,不必用眼睛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自然指挥手脚的动作。我顺着牛身上的天然组织结构,劈向筋骨间的缝隙,把刀进入骨节间有空的地方,完全是顺着牛体的本来组织。那些支脉、经脉、筋骨与筋肉聚结之处,我的刀从来就未曾触及,更不要说那些大骨头了。”

梁惠王听得神乎其神,思路跟着庖丁走,仿佛自己也在拿着一把牛刀正在牛身上自如游走。

庖丁见梁惠王听得入神,继续说道:“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我现在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用它宰的牛已有好几千头,然而刀刃还是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

说罢,他把自己的牛刀拿给梁惠王看。梁惠王仔细地观察,然后问庖丁:“这牛刀的刀刃为什么这么薄呢?这样能够解剖得动那么壮大的牛吗?你是不是刚刚磨过这刀啊,我都不敢用手去触碰它!”

“大王观察得很仔细啊!”庖丁点头微笑着说:“您知道,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我的刀刃非常薄,这样把极薄的刀刃伸入有空隙的骨缝中去,宽宽绰绰,刀刃在里面动来动去必定是有余地的了。所以用了十九年,刀刃还是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虽然如此,每次碰到筋骨交错聚结之处,我看到难办,总是小心谨慎,目光专注,动作很慢。将刀轻轻一动,牛便哗的一声分解开了,好像一堆泥土堆在地上。这时我才能够放下心来,提刀站立,四面望望,悠然自得,然后才能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罢庖丁一席话,不由得总结道:“你解牛的技术如此高超,关键在于你对牛身体组织构造的了解,你全神贯注,不是纯粹用手用牛刀去解牛,而主要是精神引领着你。这样你解牛的时候才能够切中肯綮(qìng),游刃有余了啊!”

寓意点拨

庖丁解牛的技术的确高超不凡,赞赏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的原因所在。他非常熟悉牛的组织构造,牛刀进入牛身,并不是用蛮力砍肉切骨,而是顺着牛体的组织构造游走,按照牛体的基本脉络,解牛当然就轻而易举了。

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一件工作的时候,切不可一味蛮干,我们要把握其中的规律,然后抓住重点,这样就能够事半功倍,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