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国力一度非常强大,可是魏王似乎很喜欢战争,经不住连年征战的折腾,魏国国力慢慢地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就这样,魏王还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占领赵国的都城,扩大自己的领地。
季梁是魏王身边重要的大臣,胸怀宏韬伟略,在很多大事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魏王很信任他,常常与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他听到魏王准备攻打邯郸的消息时,正在出使他国的半道上。他知道这个时候千疮百孔的国家再也不能经历战争了,一想到魏国百姓会因为战争生活变得更加困苦,季梁觉得立刻说服魏王停止战争已是当务之急了。他也顾不上出访了,马上命令车夫调转车头,疾驰着回国。
到了都城,下了马车,衣服上的褶皱都顾不上整理平整,脸上的灰尘也顾不得擦干净,就风尘仆仆地去拜见魏王。季梁深知魏王的脾性,不能够正面反对他的决策,这样的劝言很少能够起到作用,必须通过委婉的方法使魏王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才是关键。所有的这些,季梁都已经想得很周到了,他这是有备而来啊!
见到魏王,魏王也感到很奇怪,还没等他开口问季梁呢,季梁就抢先说道:“臣在出使的路途中突然想到一点事情必须马上向大王禀报,就赶回来了。”魏王忙问:“什么事这么着急啊,要你这样来回奔波劳累?”季梁回答:“其实也就是微臣旅途中的一点见闻,但是反映的问题却是关乎治国大业的。”魏王也很了解季梁,听他这么说,知道他一定有治国的良策要献上了,心中不由一喜,催促他说:“那快快详细说来听听。”
季梁一看魏王很感兴趣,这才慢慢地讲道:“我回来的路上,在太行山脚下碰到一个人,正坐在他的马车上往北行驶。见面了,互相打招呼时,那人告诉我他要到楚国去。”刚说到这儿,魏王就马上插嘴说:“到楚国应该是往南走啊,这人怎么往北走呢?”季梁点点头,接着说:“是啊,我也觉得很奇怪,我也这么问他了。”“那他怎么回答?”魏王又问道。
“那人说没关系,他的马好。我很奇怪啊,就和他说,‘你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谁知,那人又说他的路费很充足,我还是疑惑不解啊,忍不住接着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你走的路是到不了楚国的啊!’”季梁声色并茂地描述着当时的情景,魏王仔细地听着,不时地皱皱眉表示不解,或者点点头表示认同。
“最后那人竟然和我说,他的车夫驾车本领非常高,我实在是无语了。不管我怎么说,那人始终意识不到自己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朝着离楚国越来越远的方向走了。”故事讲完了,季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仿佛还在为那人的固执惋惜似的。
魏王似乎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季梁一看他的故事好像起了点效用,马上接着说:“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发动战争,想靠武力征服其他国家,想借着自己精锐的军队攻打邯郸,扩大自己的领地,您想统一天下,但您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和那个往北走却想到楚国的人犯了同一个错误。”魏王听到季梁这么否认他,脸上的颜色越变越深了,马上就要发火了,不过他压抑住内心的火气,冷冷地问道:“那你说怎样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呢?”
季梁并没有害怕,他正色地说:“现在国家内部已经因为战争快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了,人民生活眼看就成问题了,哪里还有心思打仗呢?我们自己不先发展我们壮大自己的实力,而总想着靠武力压迫别国来获得信任,使他们臣服于我们,这样的统一之路走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侥幸成功了,那也只是暂时的,等到别人发展壮大了,我们就会危险了。”听着听着,魏王可能也想到了目前的这种现状了吧,他的脸色慢慢地转为温和了。“所以说,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着力发展我们自己,尽快使自己壮大起来,而不是战争,您发动的战争越多,距离您统一天下的目标就越远了!”季梁最后总结道。
想想刚才季梁讲的那个故事,再想想自己国家目前的现状,魏王不得不承认季梁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虚心接受了季梁的劝言,放弃了攻打邯郸的计划,励精图治地发展本国的国力,慢慢地魏国又开始强大起来了。
寓意点拨
做人和做事,首先都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这也就是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所要阐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