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典小说 > 三国演义(白话文版)(3)

三国演义(白话文版)(3)

作者:罗贯中

曹操奋战的同时,酸枣的十万联军在干什么?天天饮宴,公款吃喝,脑子里的什么董相国汉献帝早就被手上的杜康老兄代替了(徐荣要是知道底细,一定该后悔了吧)。曹操看到杯盘狼藉的一切,气愤,失望,灰心,百感交集,当即痛斥这些打着饱嗝的家伙:“诸位要是能听从我的计划,袁绍将军引兵进军孟津;酸枣的人马守住成皋,占据险要;袁术将军率军入武关,震动三辅。都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不必与董卓作战,那么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立刻可以胜利。如今诸位号称义兵,却满腹狐疑无所事事而坐失良机,真是令人失望!你们不觉得羞耻吗!”醉醺醺的家伙们,恐怕连曹操的话都听不清,顶多在酒精的帮助下表示了点脸红。

盟军就这样虎头蛇尾,作为一个整体真可谓一枪未放就堕落了。从此后,讨伐董卓就再也没有被认真讨论过。这样的失败,是无法从外部来寻找原因的,原因只能在内部。盟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同床异梦而又勾心斗角。冀州牧韩馥负责供应粮草,本来就担心渤海太守袁绍危及自己的地位。如今袁绍作了盟主,自立为车骑将军,就对这位盟主的命令阳奉阴违,暗中拖后腿(个人利益已经凌驾于朝廷之上了)。袁绍本人又是个羊质虎皮的家伙,只不过因为袁家的名声而当上了这个盟主。盟军的许多人,是因为平时受到袁家的照顾才来的,顾及的本来只是哥们义气。军粮短缺,老大气短,还会有人为那个9岁的小皇帝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曹操的一番苦心,也只能是付诸东流了。

注1这个少帝都是额外算的。他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后汉书未给他做纪。

注2刘焉当时看到朝政混乱,他的这个建议有为自己离开洛阳避祸找借口的意味。

第二篇  董卓之死

董卓不打了,联军总地找点事情干。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韩馥袁绍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为由,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甚至连玉玺都准备好了。嘿嘿,他们为董卓列举的一大罪状不就是擅行废立吗?如今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当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对。韩馥袁绍碰了壁,就给袁绍的弟弟袁术写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来个少数服从多数。没想到袁术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个远在天边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里肯换一个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给自己找麻烦?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辞藻应付他哥,不同意。韩馥袁绍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干脆派使者直接向刘虞劝进,想先造成既成事实然后逼迫大家承认。可这个马屁也拍到了马蹄上,刘虞痛斥使者,认为天子蒙难不先讨伐叛逆却考虑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里去(流亡国外)也不能听从。韩馥袁绍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获是被曹操鲍信等人看透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董卓第二。从此曹操看不起幼时的好友袁绍,直到彻底将他消灭。

董卓听说反叛的家伙们原来是这样的一批活宝,得意忘形,在相国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自封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好景不长,诸侯中又崛起了一员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这就是孙坚。

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时,曾奉命与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隶属于当时的车骑将军张温。孙坚当时是张温的部下。围攻榆中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给他一万人先截断羌人的粮道,来个"计毒莫过绝粮"。周慎不听,执意围攻榆中坚城。结果,自己的粮道反而被羌人趁机截断。无可奈何之下丢盔弃甲,"弃车重而退"。董卓对孙坚的计策评价颇高,认为如果能够被采纳执行凉州就此可以平定。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孙坚也不甘落后。和袁绍等人无所作为不同,他始终积极求战。虽然出师不利被徐荣打败(看来这个徐荣真是个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吕布内部不合的良机大破之,并"枭其都督华雄"(冤枉呀,三国演义颠倒黑白,孙坚反而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董卓知道孙坚的厉害,就派李催去游说孙坚,又是要结亲又是封官许愿极力拉拢。孙坚不但严辞拒绝,还发誓要将董卓"灭之三族,县示四海"。软的不听,只好来硬的。可是董卓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亲自出战都被打败,狼狈不堪。得胜的孙坚杀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嘱咐部下,诸侯都是废物,唯有孙坚非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生子当如孙文台"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长安。孙坚也忙着给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复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