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第三叛,是三国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南北双方投入的兵力大约为二十五万对三十万,不但大大高于三国时最为出名的官渡,赤壁和夷陵,甚至大于后来的魏灭蜀晋平吴之役。然而,南北双方数量上的接近掩盖不了质量上的差异。司马昭为了平叛倾尽全力,连长安地区防备西蜀的兵力都抽调了一部分过来,可见没有滥竽充数的部队,而诸葛诞的兵力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淮南二叛时毌丘俭只有五六万有战斗力的部队,两年后怎么就到了十四五万?有人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更多的看法是他强行将没有战斗力的屯田兵也拿来凑数,并临时抓壮丁。这样的部队能否对抗强敌,不问可知。东吴先后出动的兵力也有十万左右,但吴国的统帅孙綝军事才能平平,吴军深入后补给也相对困难,兵力又是逐次投入成了“添油”而被司马昭挨个痛打而没有相应的效果。其中因为吴国宫廷之争还发生了全氏反叛投降之事。文钦和诸葛诞本来不但不算同仇敌忾,还有相当的旧怨。双方在压力下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了决策层的分崩离析。因此,看上去势均,打起来力不敌,最终以北方的全胜告终。
6`X2Rwv 淮南三叛,整体发生的背景是司马氏执掌朝政后引发了政坛的震荡,这当然说明其统治有不稳固的一面。然而透视其经过,这三叛同时反映了司马氏统治稳固的一面:淮南三叛的共同特点,是高层人士的反叛得不到下层官兵的支持,因此在司马氏的大兵压境下全都土崩瓦解,没有任何真正的抵抗。司马昭在这场战役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素质和政治气魄。他对王基钟会的任用,对全怿文鸯等人的妥善处理,都大大加快了对手的覆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将他定型为反面角色,但究其文治武功,不愧是将门虎子。在司马昭激战淮南的同时,蜀汉的姜维再次出兵关陇趁火打劫,却在司马望及邓艾的坚守下一筹莫展。这表明了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魏国的国力已经占据了对吴蜀之压倒性优势。司马氏代魏灭蜀平吴之势,已经不可逆转。六年后,终有邓艾钟会灭蜀之役。
注1叛军内部坚守城池等待援兵反对突围意见之固执,以及诸葛诞对军粮管制的放松是有一定原因的。淮河每年在雨季时常常爆发洪水,连寿春城都经常被淹。诸葛诞文钦等人就是在等这个机会或突围或击败司马昭,或许东吴也在等着老天开眼后再派援兵?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干旱,恰巧在叛军覆灭后下起了大雨,把司马昭的深沟高垒冲了个稀里哗啦。不过,成事虽然在天,谋事还是在人。诸葛诞得不到下层官兵的支持,即使老天帮忙顶多也就是个逃亡东吴,翻盘是不可能的。手机书[leavan]制作
注2这封信不是别人写的,正是钟会。钟会的父亲钟繇,字元常,是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划时代人物。介绍钟繇的成就之前,先将书法的历史做一个简介。书法在现代或许不过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在历史上却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涉及到汉字形体的演变。春秋战国时各国汉字不同,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亦精于书法,有石刻传世)的亲自主持下统一文字,这时的文字后世称为小篆。汉朝几百年间,小篆逐渐向隶书转变。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楷)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钟繇此时脱颖而出,他师从蔡邕等人,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其是在历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不可磨灭之功勋。遗憾的是,钟繇的真迹早已失传,只有摹本传世。钟会家学渊源,也擅于各种字体。这里骗全怿后来坑邓艾的书信全都是钟会亲笔。
第四十三篇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十二月,姜维趁司马昭倾全国之力平叛淮南时再次北伐,魏将司马望和邓艾进据长城(县名,今陕西周至西南,并非万里长城)相抗衡。魏军虽然人少,但军粮充足,面对蜀军的百般挑战就是不理。几个月后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被杀后撤退,并再次担任大将军。这一战本身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唯一的热点是在此期间谯周写下了一篇《仇国论》,对姜维不顾"蜀人愁苦"而一意孤行动武进行讽刺。《仇国论》的出台标志着蜀汉内部对北伐的否定达到了顶峰。在文章中谯周认为,如今的情势有如六国并立,并不是秦末鼎沸的乱世。蜀汉的正确路线,应当是向周文王那样休养生息,而不可能如汉高祖那样一统天下。相反,如果"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这个意见,其实并非谯周个人的独断,而是蜀汉国内对北伐一事持否定态度人士的大爆发。蜀汉国内反对北伐之势之所以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历年的北伐都证明,力攻强曹很难有什么战果,而自己的消耗不能忽视,战争毕竟是日费千金的事情。另一方面,同时是在外围压力越来越大的窘境下内部矛盾激化的反映。淮南的第三叛已经证明,北方在内部爆发大规模叛乱时仍有能力"看一个(蜀),挟一个(吴),吃一个(叛)",而蜀汉的国力,到此已经是"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了。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十二月,姜维申报蜀汉后主刘禅后,将汉中的防务彻底修改。原来的部署是遭遇进攻时占据各个险要关口,据敌于国门之外。这一方针从魏延到王平都加以贯彻,因此取得了兴势一役的大捷。姜维认为这样的防守虽然稳妥,但没有太大的好处。他新的部署是如果遭到魏军进攻,放弃险要退守汉乐两城,并坚守阳平关。趁敌人攻坚不克退兵时加以追击歼灭。然而,姜维的这个理由,说的难听点,挂羊头卖狗肉。他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蜀军战斗力的下降已经无法支撑全面防御的任务。姜维如今的行为,有如赌徒,开始下小钱,越输越下大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资本雄厚的庄家彻底清盘。在五年后的魏灭蜀之役中,我们将看到这一部署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