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一半,车轮卡进路上的坑洞,手推车一下就翻车了。
“喂,又来了啊。”
碓井朝散乱的瓦砾跑来,却不会伸手帮忙。
“你得赶快习惯,不然我就头痛了。”
“……对不起。”
小声回答之后,利根忙着耙起瓦砾。
新闻报道发现城之内尸体那天,利根人在荻滨港。栉谷四处奔走为他找工作,结果录取他的只有在港湾做粗工的活计,和车床的资格一点关系都没有。利根当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对方提出的条件他只能全盘接受。
在监狱中虽然也是一天到晚工作,但至少不会如此透支体力。现在领得多,该付出的劳力自然更多,但港湾的劳动让长久以来远离体力活的身体吃不消。
搬着瓦砾,利根想起在监狱里和某个狱友的谈话。这个人曾一度出狱,却不到一个月便又回到同一间牢房。
“结果啊,从这里出去的根本找不到什么条件好的工作。拼了命才拿到的资格真的就跟粘在脚底的饭粒一样,拿下来是最好,但拿下来也不能吃。同样是求个三餐温饱、遮风挡雨,当然是在有知音的牢里比较轻松啊。”
当初听他这么说只觉得事不关己,也感到不以为然,一旦自己亲身经历,却不得不同意。
知道利根有前科的,只有现场工头碓井,但这种事往往传得很快。现在他在工地就已经格格不入了,要是有前科的事传出去,天知道会受到什么对待。
工作了一天回到宿舍。同一栋宿舍的好几个人约好了要去喝酒,但还没领到薪水的利根犹豫再三。
他住的是建设公司整栋包租的员工宿舍。门面一般,里面却极小。居住空间不到两坪,铺了床就更小了。因为这是将本来一间套房硬隔成两间。这么一来,就算房租收得极低,照样有十足的利润,而且低廉的房租也吸引房客前仆后继而来。这种做法好像是源自外国人租房需求大的新宿周边。和这种房子相比,利根觉得牢房好像还好一点。
这里不属于自己。
无论是人还是地方,自己都不受欢迎。
无论是在工地挥汗,还是置身于人群之中,格格不入之感总是挥之不去。如果这是更生人共同的感觉,那么利根已经深深体会到所谓的徒刑是多么残虐,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心境。
第二天是休工日,利根便去了最近的一家电信局办事处。
他听说最近因为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用固定电话的人骤减。可能是因为这样吧,一楼的客人屈指可数。也难怪没有设置号码牌机。
柜台前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女职员。
“不好意思,我想要仙台市的电话簿……”
“可以呀,我们有很多,请稍候。”
等了几分钟,只见她抱着几本电话簿回来,往柜台上一放,叫利根确认是否都全了。
“那么,请带回去吧。”
她把大尼龙袋往前一推,一副没她事了的样子,视线离开了利根。
“费用……”
“不用钱。”
难道固定电话和电话簿的需求已经少到免费发放了吗?无论如何,想要的东西到手了,利根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他将几本电话簿放进袋子里,匆匆离开了电信局办事处。
回到宿舍,利根立刻打开仙台市的部分。
他要找的是第三个人物。在狱中多年的利根想找人的时候,头一个想到的是从电话簿查出对方的住址。只要在104查号台登录在案,光靠姓名就可以知道住址。对方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所以他相信这是个有效的调查方法。
利根翻了好一阵子电话簿,确定上面没有他要找的名字便合上了电话簿。
这该怎么解释?难不成那家伙已经不住在宫城县了吗?还是在上次的地震中丧生了,或是迁居至他处……?
左思右想,他决定排除死亡的假设。从家属的感情来推断,不太可能家长一死便立刻在104上撤销了登录。别的不说,照刚刚找的结果,也没有半个与他要找的人同姓氏的女性。
那么,迁居的可能性呢?
这倒是极有可能。姑且不论仙台市,他听说湾岸居民有许多避难之后便没有回到原先的住处。一定也有不少人不愿意再继续住在曾经的灾区吧。
调查这么快就走进死胡同,利根躺在木地板上望着天花板。也许光靠一本电话簿就想找出对方的所在,是他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
在狱中,他从新来的人口中得知这十年信息的流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现在已经是靠个人终端机就能立刻得到必要信息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