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海边的卡夫卡(3)

海边的卡夫卡(3)

作者: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谈《海边的卡夫卡》,载于《文学界》2003年第4期)

一句话,在村上式“文脉”里,儿子杀死了父亲。那么“迟早要同母亲交合”那个预言或诅咒又如何呢?应该说也应验了。以少女形象出现的佐伯在甲村图书馆那个墙上挂有“海边的卡夫卡”油画的神秘房间里,以“睡着”的状态同“我”即田村卡夫卡君进行交合——“想必佐伯把我当成了她早已死去的少年恋人,她试图把过去在这房间发生的事依样重复一遍,重复得极为自然,水到渠成,在熟睡中。我想我必须设法叫起佐伯,必须让她醒来。她把事情弄错了,必须告诉她那里存在巨大的误差,这不是梦,是现实世界。然而一切都风驰电掣地向前推进,我无力阻止其势头。我心慌意乱,我的自身被吞入异化的时间洪流中。”田村卡夫卡君就是这样被动地把那个可怕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对此读者当然还要提出疑问:现实中的佐伯已经五十岁,而同田村卡夫卡交合的则完全是少女,怎么可能是他的母亲呢?何况又处于睡梦之中。但如上面说过的那样,在村上设计的语境(“文脉”)中,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这也正是“物语”特有的优势和可能性。换言之,常识性逻辑和理性不重要,重要的是装在“fiction(小说)”这一容器的隐喻本身。

显而易见,这一构思来自索福克勒斯的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即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他出生前,其父王从阿波罗神那里得知此儿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将出生不久的俄狄浦斯抛弃在峡谷里。不料婴儿被老牧人救起,并由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和王后墨洛珀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那个可怕的预言,为了避免预言的实现而离开以为是自己亲生父母的波吕玻斯和墨洛珀。他在逃往忒拜国的路上同一伙陌生人吵架,动怒打死了一个老年人,而那人正是他的生父。到了忒拜后,他为百姓除掉了人面狮身的女妖斯芬克司,因此被拥戴为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前王后即他的生母为妻。至此,那个“杀父娶母”的预言全部应验。其后他屡遭不幸。真相大白后,他母亲羞愧自杀,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愿放逐。

一般认为,《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通过个人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剧烈冲突来表现命运的强大和善良英雄的毁灭。命运之所以强大,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无可选择的,如《卡》中大岛所说,“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命运有时是荒谬和邪恶的,甚至安排人去做“杀父娶母”这种伤天害理、无可饶恕的事情。而村上恰恰把这样的命运摆在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面前,而且变本加厉,通过琼尼·沃克杀猫的场景暗示少年的父亲是一个性格无比邪恶和扭曲之人。同时,他借少年之口说出“父亲玷污和损毁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使少年继承一半邪恶基因,而这有可能是他母亲四岁就把他抛弃的一个原因。总之,这个少年基本天生是一个坏小子,一个被严重损毁的人。何况,俄狄浦斯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杀父娶母,而田村卡夫卡君则在离家出走时就把十二厘米长的沉甸甸的“尖头锋利的折叠刀”带在身上。当他得知父亲遇害时也好像没有悲伤,“就真实的心情来说,遗憾的是莫如说是他没有更早死去”,甚至认为有可能是自己“通过做梦杀害了父亲”。而他同母亲交合,虽然是被动的,但也并非完全蒙在鼓里。读者在这里势必质疑:这样的十五岁少年还能得到救赎吗?他的人生还有希望吗?

村上春树决心让他得到救赎,决心给他以希望。希腊神话中,善良、勇敢正直的俄狄浦斯没有得到救赎,彻底毁灭了。而在这部长篇里面,糟糕的田村卡夫卡君反而得到了救赎,走向新生。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惟其如此,一个是经典的希腊悲剧,讲述命运的不可战胜;一个成了“浪子回头”的故事,强调命运可以克服,人生还有转机。

那么田村卡夫卡君是怎样得到救赎的呢?一个办法是让他思考。村上春树说:

我特别注意的是,虽说出场的是十五岁少年,但也不要有太多的启蒙意味。不引导他,不做那样的事。我想做的是让他思考,让他用自己的脑袋判断。作者不可引导他。用前面的话说,就是将各种各样的原型摆在他面前,促使他自然而然地理解、消化和接受。我认为这是赋予作者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