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温馨和令人向往的人和人交往的场面啊。大家心里都洋溢着感动和温暖。艺术的真善美在哪里?就在这里——没有真善美,哪里能比较出假丑恶呢?——但是这一幕幕的日常温情都被老胖娘舅粗暴和自私地给删掉了。——但这还不是事情的结束呢。事情的结束是——俺姥娘又说:
“12年之后,你姥爷有一次去赶集,又在集上意外地遇到了这先生。这先生这时已经不看病了,蹲在那里卖葱。看到你姥爷之后,他一下就塞到你姥爷怀里一捆大葱。”
我是多么地想去会一会这个先生和集市啊。可惜我生不逢时——人生最大的生不逢时不是你错没错过那些虚张声势的大的历史机遇,而是你错没错过这种让你感到温暖的偶然的相遇。但这一切也被俺的老胖娘舅给忽略了——他到底懂不懂生活和艺术中大和小的概念呢?由此出发,他的话剧还能好到哪里去呢?——单说你,你就不需要我们的烘托吗?
被老胖导演忽略、毛糙和皱皴的我们这派家族的情节还有:
2.1945年春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俺姥娘带着俺娘到10里之外的孙村“拾庄稼”——说白了也就是偷庄稼。——这事件本来也可以发挥,但老胖娘舅仍是简单地、笼统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掐头去尾说了一声“偷庄稼”完事,岂不知这“拾庄稼”之中也有许多戏剧性的情节和温暖呢。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只好让我们在重新排练的话剧中将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这时俺娘已经7岁了。俺姥娘带着她到孙庄去“拾庄稼”。但庄稼拾着拾着,就被人给捉住了。姥娘也是急中生智,这时想起孙庄还有一个亲戚叫刘川,就对捉人的人说:
“孩子小,想吃一把青麦,我想着这是刘川家的青麦,谁知道就错拾了大哥家的呢?”
在大哥一楞的情况下,她赶忙又补充道:“刘川跟俺家是亲戚。”
这个理由是无可辩驳的。这种事情生活中也是经常发生的。谁没有认错地头的时候呢?于是大哥也就松了手,嘴里还无奈地说:“既然是刘川家的亲戚,今天就算了。”
在俺姥娘往草筐外掏青麦的时候,大哥甚至豪爽地说:
“一把青麦,不要掏了,拿回去让孩子给火上燎燎吃罢。”
青麦在灶火上燎熟,接着再在手里搓成一粒一粒的麦粒,在生活中散发着多么纯净的麦地和田野的清香呀。但这还不是事情的结束呢。事情的结束是,青麦的主人大哥已经没什么了,倒是我们的亲戚刘川的老婆听了不干了,以后逢人就说——而且慷慨激昂:
“老庄的亲戚是什么意思吗?一被捉住说成是刘川家的青麦——难道刘川家的青麦,就是可以让人乱拾的吗?”
等等。这个过了花季的老杂毛娘们——60年后我们这派家族的子弟听到她的话,还有些愤愤不平。说成你家怎么了?拾你一把青麦,还你一个感激,孰重孰轻?——我们家族的荣誉,还值不得你一把青麦?这也就是放到当年,如果放到现在,我们的白石头兄弟几个,马上就会让你知道你这话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上升到艺术,这也就是日常错误和误会的魅力呀。但是这些富有魅力的地方,又被老胖导演给忽略和折叠了——不由分说一下就打到历史的皱折里去了。留下的仅仅是错误。这时的导演,就和这个情节之中的刘川老婆一样,再一次遭到了我们这派家族和几个虎背熊腰弟兄的唾弃。——甚至,老胖导演还有比刘川老婆可恶的地方呢:他不但忽略了我们正常错误的温暖和魅力,而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都给搞颠倒了。
3.1943年俺家被土匪洗劫事件——也被导演给粗糙的忽略了。据俺姥娘说,那时俺娘还穿著连脚裤。没有1943年的土匪洗劫,还没有1945年的孙庄“拾麦”呢。前因后果在这里被导演给颠倒了——他安排的是“拾麦”在前,被土匪洗劫在后;其实情况恰恰相反。就被土匪洗劫本身来讲,他也只把它当成了一个简单的可以使情节发生转折的灾难,岂不知灾难对于当时是灾难,对于后来就是一次永远深刻的话题和温情了——你事后居高临下的安全的叙述,不就存在于对当时灾难的回顾之中吗?——对于直接的赤裸裸的温情你忽略不计还可以理解,对于灾难之中的温情你也掉以轻心只是采取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应付了事就可见你所包藏的祸心了。你让什么给搞昏了头呢?艺术中的隽永又从何谈起呢?这时对你的责备就和前几次的责备在意义上不同了。——于是我们在把这个故事重新叙述的时候,就将叙述人选成了当年的事情经历者俺姥娘。姥娘倒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对这段历史——灾难和灾难之中包含着的温情——叙述得绘声绘色。她上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