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故乡面和花朵(588)

故乡面和花朵(588)

作者:刘震云

姥娘:“看到前边的村子了吗?过了那村子也就到了。”

后来到了罗滩村。到了中医的家。这时四岁的娘闻到了药的味道,知道终于还是上了姥娘的当此行的目的是来看疮,于是“哇”的一声哭了。戴着老花镜的中医那天正好在家。他让俺娘脱下衣裳——当时俺娘大哭大叫,姥娘强行箍住她把裤子给脱下来了,中医看了俺娘的疮,用手按了按;按完又洗了洗手,坐到太师椅上,点上水烟,吸了两口才说:

“这疮也就是今天来看,再晚来几天,就不中用了。”

俺姥娘和俺姥爷马上从条凳上站了起来,姥娘紧紧地搂住俺娘,眼睛里共同放射出对中医和时间感激的光芒。这时中医站起来拿出两贴药膏说:

“这是两贴膏药,一贴是去药,去这疮里的毒水;一贴是长药,让去毒之后长新肉用。你回家先贴我的去药,三天之后揭下来,如果这时毒水和脓已经去了,你再贴长药,她的疮就算好了;如果三天揭下来还是原来的烂疮,你们也不用再来找我了,这姑娘就算没救了。”

接着又“咕噜”“咕噜”吸起水烟。这时姥娘和姥爷面面相觑,又不敢提出新的问题。告别中医,拿着两贴膏药回来——这时姥娘和姥爷都有些狐疑呢,当天晚上就照中医的吩咐,开始给俺娘的疮上贴去药。去药贴了两天,俺娘在那里扯着嗓子“哇哇”地嚎叫。姥爷和姥娘围着那疮和俺娘转,该不是女儿不行了吧?该不是这药上反了吧?——甚至,要不就是这中医不管用,不贴药还好一些,一贴药“黄皮疮”怎么倒更疼了呢?这时姥爷说:

“孩子既然这么嚎叫,要不先把这膏药给揭下来?”

他用的是征求俺姥娘意见的口气——由此看来,在这个三口之家,大事的决策权还在姥娘。姥娘这时也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觉得姥爷说得有道理,于是一言不发上去就将这膏药给揭了下来。没揭下来姥娘还在生闷气,一揭下来姥娘开始在那里大叫:“他爹,快来看!”

这时老两口感到一阵惊喜:原来疮的黄水和脓液都已经化成了稀汤,正在那里蛊蛊地往外流呢。姥爷赶紧用一个水碗去接,一下竟接了大半碗。这时姥娘也顾不得俺娘的拼命喊叫,又伸手按住疮口拼命在那里挤,一下又挤出大半碗。这时再看那疮洞,里面竟露出了新的肉芽。这时姥爷“嘿嘿”地笑了起来,姥娘在那里擦着汗说:

“我说她怎么在那里像狼一样嚎呢?原来是疮熟透了!”

姥爷也在那里随声附和——这时还讲什么原则呢?——:

“疮熟透了还在那里用去药,可不就该扯着肉了吗?可不就更疼了吗?”

接着又自言自语——当然我们还是能听出这话是说给姥娘听——是在讨好姥娘呢:

“我说贴上去头一天妮儿不嚎,怎么到了第二天就嚎上了呢?我当时就感到有些奇怪!”

姥娘长出了一口气,这时并没有反对姥爷的话:“本来说贴上去三天疮才熟,怎么两天就熟了呢?”

接着又指挥姥爷:“既然这样,咱们就不要再用去药了,咱们接着再用长药就是了。黄水和脓已经流完了,还用去药干什么呢?”

姥爷也拍着巴掌说:“是呀。看来这药还真管用,这先生还真成!”

姥娘瞪了姥爷一眼:“当初我让闺女去看疮时,你还在那里打滑溜,怕你闺女受罪,看,现在好了不是?”

姥爷说:“是呀,当初还是你说对了。”

接着又建议:“换长药之前,还是烧一沙锅热水洗一洗疮口吧?”

姥娘又责备他:“这还用说吗?还不赶紧去抱柴禾?”

姥爷就一溜小跑去抱柴禾去吊沙锅和烧水。低矮的小草房里充满的欢声笑语。

长药上去,又三天,俺娘的腿马上就不疼了。半个月之后,疮好了。俺娘又开始在街上奔跑、和别的孩子打骂。但这还不是事情的结束呢。事情真正结束是——俺姥娘生前说:

“去看先生的时候,你姥爷带的钱不够。但是先生还是让我们先把去药和长药拿回来了。先生说,如果看好了,就再给我送钱;如果疮没有好,剩下的钱我也不要了。最后咱们把疮看好了,可是家里又没有钱,你姥爷就连明打夜给他熬了一池子好盐,晒干之后,装了满满一车给他送去了。先生一见也喜欢,说病好了就好,欠的几个钱,值不得这一车盐。但你姥爷还是执意把那车盐给卸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