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总会为世人去芜存菁,在浩浩书海中筛选出永恒的佳篇。正因有着如此压倒性的文学魅力,宫泽贤治的作品并不因其肉体的死亡而消逝,反而催生了不朽的文学之魂,获得了新生,走向了世界。
三、文学瑰宝——《银河铁道之夜》
在宫泽贤治众多的作品中,《银河铁道之夜》是公认的代表其文学成就最高峰的经典杰作,是散发不朽光辉的文学瑰宝,也是日本国文教材的必选内容。这篇童话贤治为之呕心沥血了八年,构思酝酿,加工润色,反复修改,但直到生命结束时,仍属于未完之作。经过贤治研究者艰辛的考证与缜密的调查,确认其先后共有四稿,最初写于1924年,但第一稿和第二稿仅残留下一小部分。第三稿大约写于1926年,第四稿写于1931年左右。因此形成了“初期稿”和“最终稿”两个版本。相应地,故事的结构也变化了四次,差异颇大。“初期稿”即第三稿,“最终稿”即第四稿,目前日文版《校本宫泽贤治全集》将这两稿都予以收录。但即便是第四稿,宫泽贤治也并不满意,相信倘若天假以年,他依然会继续修改下去。有观点认为宫泽贤治抱有“没有最终完成品”的独特创作理念,他自己也有“永远的未完成才是所谓的完成”的记述。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银河铁道之夜》,是一篇看似完整的不完全作品。
作为丰碑式的名作,《银河铁道之夜》为生活在凡间的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壮丽银河间的忧伤故事。闪着美丽光芒的银河铁道列车腾空而起,奔驰在四次元空间中,带着主人公乔凡尼遨游璀璨神秘的银河。一路上所见所闻,使他得以窥见生与死的奥秘,逐渐领悟到死亡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就像黑暗可以将各种色彩衬托得更为耀眼,在死亡面前,人们更能拿出勇气,追寻真正的幸福。而银河铁道每一站的风景,则像一幅幅绚丽的彩画,印象深刻地留在乔凡尼眼里,也留在了读者心中。
由纯粹的文字美和玄妙的想象美交织而成的这篇童话,细腻、温婉、神奇,充满了无穷想象力。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专为孩子们而写,其中很少涉及成年人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孩子的天真纯粹与诚挚的想象。然而,孩子的心又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忧伤哀愁,乔凡尼和妈妈、同学康帕瑞拉以及其他乘客间的对话,构成了生命不同侧面的镜像,这些镜像聚焦向一个焦点,成了宫泽贤治内心里的声音。所以,虽然它让人冀望着某种美好,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这个不美好的世上,最美好的童话总是悲伤的。它们都是用饱受自我牺牲的崇高与孤独所折磨的灵魂写成的,满溢着无边的悲哀感,透明而凄美,原原本本地呈现出生命本身的重量。
故此,《银河铁道之夜》是贤治所有作品中最难理解的。透过自卑少年乔凡尼那颗孤冷之心,所映射出的作者对孤独、死亡、追求幸福等主题的思考,以及隐含在作品深层的作者的生死观、哲学观、宗教观,还有众多不明所指的意象,都远远超出了一般儿童文学的范畴。莫说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觉得它晦涩难懂。
银河空旷、坦荡,列车奔驰在夜的星空,似乎没有方向,也无法预测终点将在何时何地到来。生命,就像这遥远无依的茫然,充满了未知,有过光明与黑暗、挚爱与哀愁,然后脆弱得好似掉进银河的一颗星,瞬间沉没于无垠的浩瀚。忧伤的少年啊,在人生虚妄而伤感的旅途中,就这样缓慢悲伤地成长。也许你想要的,仅是些许的幸福和被这个世界所认同,却无奈地总被排斥在外。但不要哭泣,你所搭乘的列车,终点不会是伤感的归宿,而是银河最深处幸福恬静的天堂。
飞向梦想的银河,微笑着的贤治远离了现实生活中的苦涩。他那对纯净心灵的向往和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迹。八十五年后,在遥远的中国,在一个个孤寂的寒夜,我默默地翻译着宫泽贤治的一篇篇作品,忧伤包围着我,心灵在产生共鸣,凡躯从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插上梦想的双翼,翱翔于高远的长天!
王新禧
译后记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