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意外地发现,那家我和七美进去查过资料的报社却是实际存在的。作为日本少数几家有着世界声誉的大报社之一,Y报社的东京本社就在大手町——哦哦,您点头了,看来您知道......什么?没有的事儿?好好,那我继续说注39——而该报社旗下的Y电视台的东京分社社址就在港区,离得并不远注40。经过网络查询和实际观察,这家电视台分社规模很小,只占据了某大厦的一层,而且并没有姓姬田的职员。
“这是当然的,即便现实存在着这样的人物,出于与电视台外形、地址设定类似的原因,肯定是会进行化名处理的,我只能如大海捞针一般,在梨纱住所和这栋大厦附近等待与七美、姬田容貌相似的角色出现。但几番搜寻无果后,我彻底放弃了这条线索。我觉得,他们很可能不是现实中的人物。
“然而,我对自己此前的判断还是有把握的,即‘虚拟实境’无法凭空制作细节较多、数据庞大的东西,比如人、大型建筑物等。况且从时间上看,也是不可能的:伊普西隆公司从与我签约到邀请我试玩,中间间隔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他们自己也表示‘工程浩大且费时’。亦即,将游戏原作从小说实体(请注意,这还不是现实存在的实体)‘转制’为虚拟实体,所需要的时间是漫长的。您有没有发现这其中的问题?您不置可否吗?好好,我不乱猜。那我们继续——
“从我开始对伊普西隆公司和这款游戏产生疑问到被骗得失去对虚实界限的判断,其间应该没有多少天吧。您觉得他们有这样的能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脑部症候群》中加入‘现实实体’的支线内容(以我生活的世田谷区为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比起小说实体,对细节更多的‘现实实体’进行‘转制’,其技术和时间要求肯定是高出数倍的。而且就我对伊普西隆公司办事风格的了解,其研究态度无疑是审慎的,甚至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巨细靡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试想他们会为了消除我的疑虑不惜甘冒风险、临时起意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反过来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从我同意将作品卖给他们改编成体感游戏后没多久,对‘现实实体’的‘转制’就开始了!换句话说,应对‘测试者可能对公司和游戏产生疑虑,进而不利于整个计划的实现’的策略,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纳入考量了,并很快确定了解决方案(我姑且称之为‘B计划’)。这是出于对其自身利益的保安措施,这和该公司一直隐藏场所位置、只进行单向联络等行为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在《脑部症候群》的游戏进行中,毫无违和感地(或者说顺理成章更合适些)转入‘现实实体’的剧情,其蓝本从何而来?我不认为该公司具备这样的创造力(从人员配备、结构组成上来看,它只是美国总部设在日本的分部而已),他们在原作基础上进行适度微调是可能的,但也仅止于此,否则也不会找到我。另外,从我与七美根据种种线索调查该公司内部,逐步接近所谓‘真相’,最后被他们发现而慌忙逃离,又被困电梯......这种情节曲折、环环相扣、颇有科幻冒险小说和间谍推理小说风格的戏码,和《脑部症候群》的创作旨趣真是相同呢,就只有舞台的不同罢了(我的偏幻想风,后者偏写实风)。因此,我断定对‘现实实体’的‘转制’是有本可据的。——看您的脸色,似乎知道我下面要讲什么了?什么......要我继续?您还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注41’呢。好吧,那我接着说——
あきらめない”。当时我还不知道原来中文里也有意思相近的成语。
“您还记得吧?之前我分析过吧,丰浦以‘测试者’候补的身份第一次出现的时点,我还在壶外。也差不多可以如此认为,不管是从事实还是理论上来讲,伊普西隆公司为保障计划的顺利进行,确实‘储备’了几个经过严格筛选(能够将风险值降到很低)的候补人员。于是我大胆地推测,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也为我准备了候补。
“这位候补的作用,除了在我一旦无法继续参与测试的情况下迅速接档外,还承担着提供合适的游戏脚本的任务,且这个脚本必须与该公司的保安要求相契。在我看来,这位‘原作者’候补恐怕只安排了一位,因为除非出现无法控制的非常情况,我一般是不会退出测试的(伊普西隆对寂寂无名、十分渴望成功的我的心理,拿捏得神准)。既然如此,对‘原作者二号’的要求还是以输出一部完美的作品为主,而非接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