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在三太太的搀扶下向他走来。锡允脱去了军帽,这一刹那,人似乎终于松弛下来。但即刻便站定,绷直了身形,对他的叔叔行了一个军礼。
这让家人之间的见面,忽而变得肃穆。
是的,向锡允是代表谭师长,准确地说,是代表十九路军造访太史第。
看到他甚至没有和府中上下寒暄,便随太史走进了书房。这令众人的盼望多少有些失落。
三太太说,都散了吧。他们爷俩有大事要谈。
但她内心其实也打起了鼓。这孩子的眼神举止都让她感觉,有这些年为自己所不知的事,在一个人身上的凝聚。但她毕竟是个妇人,也知道即使阖府事务于一握,毕竟离外面的世界还太远。见面有这么一瞬间,她伸出手,想如以往掸一掸侄儿肩头的风尘。但是,却不知为何缩了回去。
她望望书房的方向,叹了一口气。
叔侄二人,傍晚时走了出来。太史神气平静,但交代给管家旻伯,声音里却有些发灼。他说,快,拿了我在案上的字。送去漱玉桥的木新斋,找岳师傅连夜赶出来。
第二日,太史第门口多了一副横额,来往的人站定了。看上面用大隶镌了四个字“义款救国”。有人认出来,是向太史的手书。
向锡允负命而来。其在军中,以少校副官之身随“大口谭”南征北战数年,深历戎马甘苦。而自年初,十九路军因饷金屡被克扣,军需难以为继。锡允便主动请缨,回粤筹集军饷。
太史第自然成了这场募款的起点。对谭氏而言,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向太史名重河南,其振臂自有应者如云。加之其少年时负笈南洋等地,且曾任职于英美烟草公司,与侨界关系密切,更易获得海外及港澳商界的支持。
即使时日如烟,前事枝蔓不可历历,但老辈的广府人都记得,那一年,太史联合“戊辰同乐会”在海珠戏院发起了募款义演。甚至让府中的八太太吟香现身,票了一出戏。吟香工巾生,往日各种场合,向与九太太青湘搭档,这是太史以此自矜的风雅。此时,她与“协春社”的女伶靓小凤在台上出现,台下众人都愣了一愣。太史第上下,听到了议论,忽而回忆起这个几乎已被淡忘的人。有的不以为意,有的锐痛突至。但是更多的,一忽悠间,想到了那个夏夜,仿佛有一缕似有若无的荔枝的气息,在空气中回荡。这时他们听到七少爷与五小姐宛舒啼声初试,联袂而作的《女儿行》曲词,由靓小凤口中流出,皆觉别具深意。
磨我剑,砺我枪,少年身当为国殇,流我血,卫我疆,征夫血战泪凝霜,城社有狐鼠,关塞有强梁,孤臣节烈死,义士不屈降,越王台下冢,战骨尚未寒,抚剑问明月,何日还故乡,马上故乡,云山泱泱水茫茫,离乱沧桑,忠烈长留万古香。
大约唯太史第马首是瞻,两个月中,各界善款接踵而至。锡允不辱使命,在募款的尾声,便携主军需谢旅长,登城内士绅商贾之门,一一行谢仪。
午后,他敲敲颂瑛居停的门,听到里头咳嗽了一声,便道,嫂嫂,不急开门。听说你抱恙,我就在门外说了,这次募款替何世伯捐出了农场股份所得。锡允铭感在心……
他正说着,门忽然开了,就见宛舒笑盈盈,一把将他拉进了门,说道,我和大嫂刚才还说,打过仗的人可是不同了,那个精气神儿,整个太史第的男人也找不出一个。这才几日,怎么又现出了书生的迂腐劲儿来!
锡允闻见室内有隐隐的中药味,见颂瑛披着衣服,依桌前坐着,用一只木杵正在石臼里捣着什么。
颂瑛招呼他坐下,声音倒有些发虚。锡允问道,嫂嫂可好些了?
颂瑛便说,允少爷有心了。不妨事,每年一入了春,就开始咳嗽,喉头痒得不行。老毛病了,吃几味药就好一些。
锡允说,有没有看过西医?要是年年如此,听起来像是敏感。西医的法子,倒是更对症些。
宛舒在旁道,呦!在外头打鬼子,倒打出了一个大夫来。会诊症了!
锡允笑笑,只沿着自己的话说下去,我哪有这好本事。说起来,谭师长也是每年开春便咳嗽,和嫂嫂很像,是一个德国医生看好的。中医调理,是慢一点,不会立竿见影。嫂嫂这手里的是哪味药,怎么还要你亲自动手。
宛舒接口说,什么哪味药!我讲出来,你又欠一个大人情。三娘知道你爱吃芡实糕,昨晚上就在那咋咋呼呼。嫂嫂应下来,大早就找出去年藏的“肇实”,落手落脚去壳、晾干、研粉,这跟我说着话,杵了一上午。手都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