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吃喝了一晚上,也聊了一晚上。待到后半夜,酒醒了。
邵公便问,老弟,可想过开个餐馆,专烧本帮菜?
明义想想,摇摇头,我这爿小店,已够忙活了。几年撑下来,也知足。
邵公说,人始终要有大志向。你这好手艺,埋没可惜。
明义便道,我也年过半百。有心无力,怕是也做不动了。
邵公佯怒,在我跟前,可谈什么“老”字!我劝你开,自然是怀了私心。如今香港的上海本帮菜,都做得个四不像。你不开,将来我到哪里去吃。
明义说,可是,我那个小门面,哪能摆下几张桌子。
邵公便笑了,说,你且点个头,其他便是我的事了。
回到家,明义与素娥商量。素娥说,眼下孩子们都长大了。你若想做,我们就搏一搏。
明义还是犹豫道,你年前还病过一场,我们何苦来。
素娥说,老公,你且想想。这一辈子,勿识字有饭吃,勿识人头饿煞。如今你是命中有贵人,弗好做不识敬的寿头佬。
这时,凤行走近来,说,爸,妈说得对。你们做不动,还有我。
明义看看闺女,已经长成了大姑娘。这些年,跟着老两口忙前忙后。不比别的儿女,她的心,是真的在父亲的生意上。在厨艺上,人又是特别醒目,几个小菜,如今烧得似模像样。关键是,这孩子特别能吃苦。想到这里,明义也叹一口气。他有心将店面传给小儿子。可戴得是个贪玩的性情,十几岁的人了,还不生性。
明义说,凤啊,你夏天中学就毕业了。你要想往上读,爸妈供得起。
凤行摇摇头,你们靠卖红烧肉,已经供起了三哥和五姐两个大学生。家里光宗耀祖靠他们,不差我一个。爹这一手烧菜的本事,莫不是不想教我。像老家里没见识的爷叔,传男不传女?
明义便知道,这些年,凤行没变过,还是那个有主意的孩子。
这店便开起来了,叫作“十八行”。门面极好,在湾仔的卢押道上。这是邵公的私产,原先是一间海味铺。两层楼高,里面的格局陈设都很别致,省去了装修的工夫。楼上从大堂有一座木桥连上去,本是卖贵重货物的。给大客人上去验看,上好的天九翅、九头鲍、大连运来的灰刺参。极清幽,虽处闹市,却涤荡喧嚣,打开窗子,可见如黛远山。明义便和邵公商量,辟作了四间雅室。包间的名字,都是邵公起的。他亲手以大篆题名,分别是“高桥”“三林”“川沙”;最大的那间,叫作“十六铺”。知道的,会心他是鄉情所致。再深一层,就是不忘本的意思。
生意大了,便也请了几个会做上海菜的厨师。那时的香港,上海菜的师傅并不难找,但多不是沪上的原乡人,倒是走难来港的扬州人。扬州人最出名的就是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说的是三个门类,厨子、裁缝和理发匠。无论到了哪里,凭这三把刀,都可以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一个好的扬州厨子,京、沪、川、扬四个菜系,都会做。刀功自然了得,火候食材也上手得快。但也因什么都会,调和于众口,倒失之专精。
明义就做给他们看。从简单的四喜烤麸、熏鱼开始,重在火候和放料的轻重、手中的拿捏。一来二去,这些厨子也就十分服气了。到大菜,明义自是自己上手。
那“十六铺”,自然成了邵公长期的包间。独酌飨膳也好,宴请亲朋也好,只需提前一个电话。明义就早早备好了料,等着他。
这来的客,按说非富即贵。可到了近邵公的年纪,也都各自性情起来。讲究的,一头华发,还是年轻时洋场小开的派头:全套的花呢枪驳领西装,口袋里永远塞条丝绸的方巾,颜色跟着西装走;不讲究的,全然是家常打扮,穿着件汗衫,一条褪色的桑蓝绸缎裤子,趿着拖鞋就过来了。两种人,彼此看不上。后者戏称前者是“老克腊”,装腔作势,以为还是在上海吗?前者呢,就学广东人调侃后者是“麻甩佬”,穿得九不搭八,当系自己屋企吗?
老顽童们一起了哄,就有个声音软软响起来,做了和事佬,说,叔叔伯伯,这里可不就是上海么?来了就当自己屋企,宾至如归嘛。
这甜美的声音,话说得俏皮。起龃龉的人心里舒泰,立时就休了战,干戈化玉帛了。凤行于是松口气,利索地招呼其他客人去了。因为少年时来的香港。她的一口广东话,说得极地道。又有上海话吴语里,一点细微的软糯。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广东本地人,听得都熨帖。明义看在眼里,想自己让女儿负责楼面,真的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