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五四婚姻(50)

五四婚姻(50)

作者:孔慧怡

一般读者对传记不会抱什么疑心,总认为它是历史的伙伴,作者以史家的态度追寻材料,再把材料与大时代背景交织起来,呈现传记主人公的一生。谁知不少传记暗地里和小说私相授受,作者既可以天马行空,无中生有,亦可以纵情想象,把笔下人物当作自我感情寄托的工具。

这样的传记并不限于某国某地,英语传记也有天马行空的例子。胡适就曾经气不过来,在美国报上发表书评,指责罗伯特·佩恩(RobertPayne)的《毛泽东传》“无稽”“荒唐”“胡扯”,是“捏造历史”。

也许我们会问:作者假如爱编故事,为什么不干脆去写小说,而要写传记呢?这个问题看似难解,其实鲁迅早已一语道破——“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嘛!既然要书写的主人公已经是名人,而作者的文字还未能算是名文,究竟“谁靠谁传”,虽然鲁迅说“不甚了然”,实在他是太客气了。

小说家笔下虚构的人物如果写得精神焕发,举手、投足、瞪眼之间让你像照镜子般觉得可惊、可怕或可爱,这个人物就从虚入实,成为文化传统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最好的例子莫如鲁迅的阿Q。反过来说,传记作者虽然拿出真名实姓的人物,但如果笔下除了幻想就是假想,那么作品必然有虚无实,他也不过是戴着面具的小说家而已。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探讨能否以公允的态度重估五四时代的女性,能否从她们的角度平实地看她们面对的世界。书中主角都和五四时期的文化名人有婚姻或恋爱关系,那么我自己是否也在玩“文以人传”的游戏呢?希望不是。选择这些主角,原因是她们的生平有可信的材料作为依据,不少还是第一手资料。但这些资料的存在,多半也因为她们那些名人丈夫或恋人——这是不容忽视的。

成书历程

2001年6月底,我和丈夫遍访他的母校剑桥和附近方圆十里的村镇,途经沙士顿。这里仍然是剑桥边上一个住宅区,旧房子都已拆掉,小镇的规模也扩大了,但性格并未改变,新房子不论是独立或半独立的设计,看来都非常实用,又非常乏味。

我当时想:20世纪初一个年轻中国女子的挣扎,就埋藏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事后我又想:其实中国女子的故事又岂仅埋藏在一两个地方呢?

这个念头终于演化成一本书。

这本书从搜集资料起,到写成片段的文章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发表,再到比较有条理地重写,前后历时二十年。其间得曾到基金会的研究经费资助,也幸获不少学者从旁协助。众多为我引路的人中,不能不提的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前馆长王得后先生和北京鲁博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工作人员;还有我的丈夫卜立德。假如没有他们,我不会找到足够的材料完成任务。

这本书的第一稿曾在香港由天地图书公司出版。版权归还作者后,我开始做增订,除了添加江冬秀一章外,其他篇章也收进了新材料,因此比原来的繁体字版更完备。在这里要感谢天地图书前总编颜纯钩先生和上海浦睿文化的朱可欣小姐先后为这本书的出版铺路。

我接触到的材料以下面几种最让人感动,希望能与读者分享:

许广平:《遭难前后》,《许广平文集》第一卷。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林徽因文集》。

NatashaChang,BoundFeetandWesternDress(中译:《小脚与西服》)。

我的母亲生于抗日战争期间,卒于2020年,一生体现了新女性如何发挥旧传统的优点。谨以此书献给先母黄银燕女士。

孔慧怡

2022年12月于英国梳士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