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重回日常的轨道,老三的死在家庭中打开了一个永久的缺口,活着的亲人尽量回避,而不是试着去填补。填补徒劳无功,做点别的去转移,更符合农村的做派。在王一村,很少有人将死者的遗像挂在家里,他们像是约定俗成,把遗像烧掉,或是藏进柜子里。王能好所知道的把遗像挂在客厅的,全村只有三户。
西街的赵大妈,他的二儿子参军第一年被派到中越边境,在自卫反击战中战死前线,至今尸骨仍留在越南某处的山林中。赵大妈把儿子寄回来的黑白军容照,放大,裱起来,一挂就是三十多年。去年,村里来了个电脑修复照片的小贩,褪色的照片翻新上色。赵大妈捧在手里,一把老泪从眼窝里涌出。儿子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这是份荣誉。至今赵大妈作为烈士家属,每个月领着国家给的抚恤金。
王能好的小学同学孙康元,他妈信佛,老伴出车祸死的,肇事司机一直没找到。遗像放在菩萨的一侧,每日定时和菩萨一起受到上香供奉的礼遇。孙康元开始也不习惯,要把父亲的遗像收起来。他妈说,死得冤,要超度,不想让你爸轮回转世了,你就收起来。话说到这份上,孙康元也就认了。孙父生前是肉贩,自己收猪宰猪,脾气不好,动不动拿着剔骨刀说,看你身上几两肉能卖多少钱。孙母说,他杀生太多,死于非命,自己才要吃斋念佛。孙康元不常回老宅,回去也尽量回避去母亲的卧室,看到遗像,心里添堵。父子关系,一两句说不清楚。这是他酒后,经常对王能好说的话。
中心大街上王一村卫生室的老李,诊所里除了挂着“妙手回春”的锦旗,以及医学张贴画和人类解剖图,更醒目的就是他那在十五岁因白血病离世的女儿。遗像是彩色艺术照,化着妆,手持向日葵歪头席地而坐。老李女儿刚查出白血病时,学校和村里都发动了募捐。女儿活着的时候,钢琴弹得不错,清脆的琴声飘荡在乡村中,引来路人一声赞叹,是比二胡好听。老李对待病人态度一般,下药猛,一心攒钱以后供女儿出国深造。女儿死后,老李把钢琴捐赠给了镇上的小学。他性情也变了,对病人有了耐心,有赊账的,他说,没关系,啥时候有钱再送过来。女儿死后,过了几年,老李有了儿子。现在刚会走,正是学舌的阶段。平时在诊所,病人少的时候,老李抱着儿子,指着墙上的遗像说,这是你姐姐。
眼不见心不厌,当然可以解释为何回避死去的亲人。不堪回首也说明了难以释怀和丧夫失子的沉痛。摆着遗像,总归有些瘆人,让串门的乡邻们感到害怕。死去的亲人,不是一个人,是鬼魂。令人害怕也敬畏,意味着活人们无法去触及的神秘力量。人们希望死去的人保佑活人们生活安康,同时又怕他们阴魂不散,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的厄运。不论从老三的为人还是死去的方式,让人想到的更多是后者。
老三死去不满四十八小时,下葬不足二十四小时。王父和往常一样,六点多起来,去上班。王能好走进屋,看到母亲坐在床上,端着一碗面条吃。让大儿子看到自己在吃饭,王母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对不起刚死的儿子,应该继续绝食,保持悲恸的姿态。她把碗递给旁边的妹妹,说,我不吃了。妹妹看到碗里还有面条,说,你都一天没吃了,把这些吃完。王母摇头不吃,见妹妹把碗端走后,又躺下,恢复哀声叹息的样子。小姨说,老大,锅里还有面条,你快吃了。王能好洗完脸,坐下吃面条。小姨在旁边看着,她一早来这边,陪伴丧子的姐姐是其一,其二是早上她接到女儿的电话,说起昨晚上在村里的微信群看到老三抢红包,吓得她一晚上没怎么睡着,梦到小时候和老三一起在胡同里扔沙包,老三力气大,总是朝她的脸扔,打得生疼。醒来,坐在床上,女儿心想,老三的丧事自己没回去,有怨气,才托梦给她。天刚亮,她给母亲打电话,委托去大姨家向老三寄托下哀思。
小姨替女儿开脱道,也不怪她,老三走得太急,她在外地出差,赶不回来。表妹在一家食品厂当销售,据说已经是总监了,负责的片区是河北,经常出差倒是不假。王能好明白,女的嫁出去,娘家这边的事,不参与也让人说不出什么,说出个借口也是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小舅家的表妹,也没参加老三的丧事,她的儿子出生不足半年,离不开人也倒是实情。王能好想到这些,说,不回来也没事,咱也把老三给埋了,什么也不耽误。小姨问,昨晚上谁抢的红包?王能好说,小庆,他拿着他爸的手机。因这,又说起别总是让王庆玩手机,对孩子不好,也影响学习。又说起,老三没了,王庆的事落在你这个大伯的身上,得多上心,不能让孩子走歪路。王能好说,有我一口吃的,还能饿死他了。小姨说,现在的社会饿不死人,要让他以后有出息。王能好说,出息要看他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小姨不再说什么。王能好吃完饭,摸了下嘴,要出门。王母躺在床上问,你去哪?王能好说,管好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