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朋友里,重返单身的人也不少,她们虽然想交男朋友,却没人想再婚。离婚后重返单身的朋友感叹:“结一次婚已经受够了。”伴侣死后重返单身的朋友也表示:“一个人乐得自在”,不想再婚。况且,丈夫死后给她们留下了房子和遗属年金[1]。日本的法律规定,男人有赡养女人的义务,如果再婚,遗属年金就要打水漂了。这么一想,当然没必要眼睁睁地放弃好不容易到手、能自由支配的财产。此外,阻止“黄昏恋”发展到结婚这一步的主力是她们的孩子。因为谁都不想多来几个继承人,让遗产继承和墓地问题变得更加麻烦。所以只要家里的老人不再婚,子女对他们与异性的交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在我所有的单身朋友里,有一个朋友最令我佩服。她的男性朋友们都住在她附近,偶尔一起吃饭、度过周末或是出门旅行。这样既能确保自己的房子和财产安全,又不会侵入彼此的领地,更不会深入对方的家庭。我这位离婚的朋友让子女称呼她的新男友为“叔叔”。试想,如果强迫孩子们叫“爸爸”,肯定会引发不小的争端吧。
这种周末悠闲约会的习惯,跟如今的年轻人谈恋爱差不多。异性间的交往也不再以结婚为前提。“交往”“恋爱”虽然包含了性关系,但眼下已经没人使用“婚前性行为”的说法了。在性行为已经司空见惯的当下,年轻情侣们反倒不再拼命享受性爱,而是成了“喝茶聊天的朋友”。这使得老年情侣和年轻情侣之间有了出人意料的共通点。此外,无论哪个年龄段,朋友间的交往都不分同性或异性。对男女同校的时代而言,友情自然是不存在性别之分的。
结婚是一种社会契约。“异性结对”是一种繁殖期的行为。夫妇是养育子女的战友。而当生养子女这件大事终于结束后,解除先前的契约,重新缔结一段更为轻松的关系不也很好吗?当然,跟同一个对象续约也无妨。
在超老龄化的社会中,从家庭义务中获得解放的单身男女,不妨重新寻回男女同校时期的友情。这就是我设想的“单身人士的未来”。人如果活到八十岁,跟配偶共度的时间占其中的四分之一;如果活到一百岁,则占五分之一。硬要“与人结对”的观念,差不多也可以改改了吧。
***
[1]年金:养老金。(编注)
第四章
一个人的当下
容姿
我与她虽是第一次见面,却知道她迄今为止的事业有多傲人。如今她年事已高,我一面与她泛泛而谈地寒暄,一面焦躁不已。心里很想问她某年或某时发生的事。问她写那本书时几岁,在烦恼什么,做过些什么……还有那件大事发生时,她有何感想……
直面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人,我虽然情绪激动,说的话却浮于表面,无法触及核心。时间无情地流走,很快就到了我该告辞的时候。
唉,真是浪费了大好机会……我脑中这样想着,却见她露出沉静的笑容,温文尔雅地站在我面前。
这一刻,我领悟了。
她过去做了什么并不重要。正是经历了各种事件,克服了各种困难,才有了此时此地这位优雅的老妇人。她耐心从容的说话方式、眼角的皱纹、略带悲伤的笑容、稳重却不失辛辣的措辞……一切言行举止,都沉淀着她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这一想,我又觉得与她共度的几个小时只顾着激动,没能以平常心享受对话,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浪费机会。
时间与经验创造了她的“当下”。既然如此,我应该认真对待的不是她的“过去”,而是她的“现在”。
曾经,我初遇另一位名人时,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在某个宴会会场,我发现一位小个子女性放松地站在一根大柱子背后。她一度绯闻缠身,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我也是通过新闻里的照片知道她的。而此刻,她站在离我仅有几米的地方,隐藏了存在感,摒除了周围的喧闹,显得娴静又超然。过去那么活跃的人,如今变化竟这么大吗……想起她以前有过的种种骚乱与风波,看着眼前这个脱俗又随性的人,我不禁对她心生好感。是那些坎坷的岁月塑造了如今的她吗?我感叹着,对她沉静的模样看得入了迷。
接着,我想起揭发过“老年歧视(Ageism)”现象的女性主义者芭芭拉·麦当娜的演讲。她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