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时,见屋里没亮灯会松一口气呢。”
这是当然了。独居者回到家,如果发现亮着灯,一般都会吓一跳吧。
人有时喜欢跟别人待在一起,有时又觉得自己待着更开心。从日本夫妇的统计数据可知,很多妻子都觉得丈夫的存在是一种压力。既有在丈夫出门后,独自在家才悠然解脱的女性;也有在周末离开家人后,回到单身赴任地的公寓才感到放松的丈夫。
独居、二人同居,或是更多人住在一起,都看各人的生活习惯。成长于传统大家庭的人,或许会觉得独居很辛苦。自小拥有独立房间的年轻一代,也有新婚夫妇各住一个房间,否则睡不着的情况。夫妇间的距离也有不同。有的睡双人床,有的同房不同床,有的分房睡,也有的喜欢在中间隔一道纸拉门,还有的必须隔着门墙才习惯。我有个刚结婚的朋友,跟另一半住在一套复式公寓里。妻子住楼上,丈夫住楼下,彼此间用电话联系。丈夫虽然抱怨这种生活方式跟恋爱时期没两样,但妻子从小就是家里的独生女,觉得这种距离刚好合适。
接受了先前的批评之后,我迅速修改了问卷调查的问题,改为“一个人生活的优点与缺点分别是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有答案里,优点的数量都比缺点多得多。缺点大都是怕小偷、担心闯空门,还有生病时感到不安之类的。这些确实令人担心。
有人年轻的时候胆子大,但被闯过一次空门后就总是担惊受怕,于是搬进附带护理的公寓,觉得同一屋檐下有他人的气息存在比较安心。
与“他人的气息”之间保持多远的距离,不同人也有不同的习惯。有的人希望同一空间内有人陪伴,有的人希望隔壁房间有人居住,有的人觉得楼上楼下能听到些许响动的距离刚好,有的人觉得各在同栋楼的不同楼层更能保护隐私,还有的人觉得大家干脆住在不同的楼栋比较好……总之,喜好多种多样。
只要空间够大,一群人完全没必要蜗居在狭窄的地方。有房地产开发商计划在那须高原三千坪[2]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面向老年人的、附带护理的“百年社区”。我曾参与设计竞赛相关的工作,心想在这种面积大又有丰富自然环境的地方,没必要像城市一样修成密集的高楼。果然,最后被采纳的设计,就是在土地面积内分散修建独门独院的住宅。熟人之间打个电话就能赶过去,完全不必挤在同一屋檐下。
最近,我为自己设想的老后计划,开始倾向于独自宅家了。
***
[1]相闻歌:《万叶集》中和歌的分类之一,多描写恋慕之情。
[2]坪:1坪约为3.3平方米。
孤身一人的将来
今后,单身人士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不只是老年人,年轻人、中老年男女中的单身人士也在增加。按不同年龄段统计夫妇二人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六十五至七十五岁是最高的。这个年龄段往上,夫妇中有一人死亡的单身者在增多;奇怪的是,这个年龄段往下,回归单身的比例也很高。因为五十岁以下的离婚单身者与不婚单身者在增多。根据人口学家的推算,当代四十多岁的人里,每四位男性、每五位女性之中,很可能就有一位终身不婚者。
日本的累积结婚率(一生中至少结一次婚的人数所占比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达了顶峰,之后便逐渐下降。那时候结婚的人,如今刚好六十五至七十五岁。他们把婚姻视为一辈子的大事,在此观念下构建家庭、夫妻双双迎来老年,算是幸福的一代。不过,这代人是日本历史上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代。同样的情况不会再持续。
这代人的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结婚也是另一种“终生任职”。当今社会,雇佣制不再长久,婚姻同样失去稳定性,可他们见了年轻人还是会用“结婚了吗”代替打招呼,仿佛脑中的社会常识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但过去的常识放到现在已经不合常理。半个世纪过去,社会也该发生变化了。
从前,男女结对才能组成独立的小家庭,在社会中立足,单身人士只能被边缘化。如今,无论男女,单身人士的数量都在增加,两个单身人士凑成一对,还能算是一种“升级”吗?遭遇不幸而恢复单身的人,还会愿意再找个人凑成一对吗?她/他周围的人会希望如此吗?
听着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相亲诈骗”“结婚诈骗”相关的报道,我意识到,社会舆论似乎认为单身人士都渴望姻缘,即使无奈也想找个伴儿。而弄得人心惶惶的结婚诈骗杀人案等报道显示,单身男性比女性更加渴望恋爱和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