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试着提问,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谜团。不拒绝无聊的提问,而是紧咬不放,持续探索,就能触及意想不到的深刻答案。就算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答案,也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不也很好吗?做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死前的消遣,是一种只图自己痛快的恶行……聚集在这里的人都深谙此道,一同享受着研究的乐趣。关西人的放浪形骸,也是一种善于发现乐趣的精神。
最近,源自国外的“文研”,即文化研究(culturestudy)相当流行,看到“韩流电视剧的接受研究”“摇滚音乐的文化社会学”等题目,我不禁感叹:什么呀,这不是关西研究者早在半世纪前就做过的东西吗?
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立志研究社会学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里,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灵敏,第三和第四不知道,第五才是智力。
***
[1]考现学:以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为对象,指定地点和时间,进行有组织的调查与研究,由此对现在世相和现代风俗进行分析、解释的学科。名称来源于对“考古学”的效仿。
记忆
有一次,我与小学认识的朋友久别重逢,聊起往事。朋友的回忆充满细节,精彩纷呈,我却听得头昏脑涨。
“话说,你还记得吧?”面对朋友的不断询问,我试图跟上她的讲述,在脑海里拼命搜索,但记忆里一片空白,再怎么回忆也只是瞎忙活。
“你再想想,就是那所学校后庭里的花坛,在那个角落里……”朋友一个劲儿地说着,我却只能报以暧昧的微笑。
她越是描述,我越是觉得她的记忆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我的记忆则像一片乌云密布的天空,混浊又单调。据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渐渐记不清最近的事情,很久以前的记忆却会变得鲜明;可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也许是我记忆力特别差,不过好像也不只是这个原因。
我读过一本介绍受虐孩童经历的书,从中得知,遭受虐待的孩子会忘记那些记忆。为了活下去而自行封印痛苦的记忆,孩子们对这种智慧无师自通。我虽没受过虐待,那些单调的记忆却昭示着我童年的乏味。想到幼时可怜的我,真想伸手抱抱她。
打我记事的时候起,父母就在不断地争吵。母亲感叹父亲的专横,常在我们跟前抱怨。我还记得小时候父母吵架,我和哥哥躲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门后,吓得一动不动。作为家中长子的媳妇,母亲与祖母的关系不好,而当父亲的妹妹们来访,姑嫂间又会有别的矛盾。据说成长于大家族中的孩子因为见惯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的人生观与核心家庭长大的孩子有很大区别。当时的我很恨独断专行的父亲,如今回首,才体会到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肩上所负的重担与心底的孤独。我对无人理解的他心怀恻隐。
翻看幼年时期的照片,会觉得我一点也不可爱。那时的我确实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小孩吧。如果现在的我遇到童年的我,一定也会觉得她不讨人喜欢。在所有的照片里,我从没露出过孩子气的无邪笑容。那时父亲溺爱我,我也吃准了这一点,每当他想给我拍照,我就摆出pose(姿势)配合。
但非要说起来,小孩不可爱,也不是小孩自己的责任。
我成长在被过度保护的高墙之内,与附近的小孩团体毫无交集。每天放学回家丢下书包,也没有关系要好的邻居一起玩。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只能在约好的情况下被邀请过去玩,而且只能在对方办生日会的时候。我虽然有哥哥和弟弟,时常跟他们玩西部片或剑戟片的角色扮演游戏,但也只能待在高墙之内。因为对墙外的世界心怀憧憬,我很喜欢爬上墙壁,偷看邻居家的院子。话虽如此,当时的我还没有走出高墙的智慧与勇气。
因为我对社会一无所知,于是接受了父亲的安排,进入他物色的中学、高中。当我提出要考驾照的时候,父亲说:“女孩子不要那么辛苦,坐副驾就行了。”我心想:哦,这样啊。就遂了他的意。如今想来真是难以置信。父亲的方针是把女孩子养在风雨不侵的温室里。为了反抗他而选择外地的大学,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之所以这么做,大概也是直觉告诉我,继续留在家里会变成废人。离家求学的选择是对的。从那以后,我的人生才真正拉开了帷幕。跟常人一样吃了苦碰了壁,我才终于意识到何谓自我,何谓社会。
出身于如此“险恶”的家庭,我却最终走上了正道,真是不容易啊!我偶尔也想要表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