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65)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65)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涅朵奇卡是个缺爱的孩子。由于婚姻的不幸,没有止境地干各种粗活并以一己之力养活一家三口,再加上长期操劳导致身体恶化,母亲易怒、严厉,她对丈夫虽然还保留着爱,但也与其一直处于敌意之中,两人常常陷入冷暴力,所以她没有更多精力通过言语和行动表现出对涅朵奇卡的爱,也正因为此,父母吵架时涅朵奇卡因为护着继父从而得到他偶尔的一次爱抚才会对她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从这一刻起,我内心开始了对父亲的某种无止境的爱……更像是一种出于同情的、母性的情感……”也是从这一刻起,小姑娘心中同时还产生了另一个让我“震撼”“一直留在我心里”“一天比一天让我更加愤愤不平”的念头:父亲“忍让、承受了很多妈妈带来的痛苦”,对于这样的“不幸的人”“受难者”,“不去神魂颠倒地爱他,不安慰他,不对他亲热,不竭尽全力为他着想,是一件可怕的、不近人情的事情。”正是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涅朵奇卡萌生了母亲妨碍他们过上美好生活、看不得她和父亲幸福、妨碍父亲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念头,进而憎恨可怜的母亲,甚至产生希望母亲死的恶念。

涅朵奇卡为什么愤怒,而且愤怒还与日俱增?因为她本能地意识到自己的念头有问题,因为母亲“不可能单单凭着对我严厉就那样激起我逆着她”,虽然对于“我有多么依恋我父亲,就有多么痛恨我可怜的母亲”这种心态她(应该说是作家本人更合适)给了可谓儿童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许多孩子往往是畸形地缺乏感知,如果他们爱上谁,就会格外地爱。”但她的良心却承受着无尽的折磨:“我记得,那时父亲的爱抚让我觉得更难受了,我无法承受一个我那样想去爱的人——疼我、爱我,而另一个我却不敢甚至害怕去靠近。”因为缺爱又渴望爱,涅朵奇卡常常陷入幻想,幻想中的父亲“比妈妈更爱”她,“确信他会袒护”她,而母亲会因为一点小错就骂她、指责她,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偷钱事件”让涅朵奇卡基本上丢掉了幻想,彻底看清了继父叶菲莫夫深入骨髓的冷漠和自私,也让她自己的成长跨越了一个台阶:“有那么几分钟,人的意识所感受到的东西远比几年还多。”她意识到了,极端情况下,叶菲莫夫有时“决意再一次把我推向恶行,就此牺牲我可怜的、无力自卫的童年,冒险再次动摇我尚不稳定的良心”。涅朵奇卡本性善良,是叶菲莫夫让她良心不安,在善与恶之间挣扎,因为曾经那么残酷地对待母亲而愧悔不已,这成为她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

可以说,叶菲莫夫在妻子和继女面前同样是一个PUA高手,尤其是对涅朵奇卡来说。正是叶菲莫夫让涅朵奇卡不知不觉之间养成了察言观色、随时讨好的习惯,甚至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讨好继父,满足他一切不合理,甚至毁灭性的需求,与此同时对于继父的伎俩涅朵奇卡却十分清楚:“难道他不明白,要欺骗一个渴求体会种种印象的意识、已经感受并理解了许多恶与善的天性是多么困难?”清醒地认识到恶的丑陋却又为了抓住一点点可怜的“爱”而不得不去作恶,敏感、心思细腻的涅朵奇卡的心境可想而知;讨好公爵小姐,忍受她的蛮横和无理,与此同时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地暗暗爱她,这里呈现的心理可以说是受虐狂的心理了;甚至讨好公爵家里的下人,只是为了让他们对她好,尽管他们本来就对她礼貌有加……要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加上与阿列克桑德拉·米哈伊洛夫娜亦母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大量阅读才使涅朵奇卡摆脱了讨好型人格,在小说的结尾处,涅朵奇卡一改往常的怯懦和软弱,为了保护她所爱、所珍惜、所心疼的阿列克桑德拉·米哈伊洛夫娜,不惜牺牲掉自己作为一个姑娘的名节,而且酣畅淋漓地当面痛斥了彼得·阿列克桑德罗维奇的虚伪、自私、暴虐、残忍、虚荣、心理阴暗,最后留下一句“别了!解释就不必了!但是,您瞧,我完全认识您了,我看穿了您,请别忘了这一点!”一个在不正常的家庭里长大、一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弱者经历过无数磨难,内心终于变得强大起来。实际上,勇敢的种子早已埋在涅朵奇卡的内心深处,继父叶菲莫夫吓唬她不许说出偷钱一事的时候,她第一次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我的上帝!他却以无情、恐吓的手势命令我沉默,好像我在这一刻还会害怕什么人的其他威胁似的。”从承受叶菲莫夫的威胁到主动去威胁彼得·阿列克桑德罗维奇不可对妻子造次、不可继续玩弄她的感情,涅朵奇卡的变化让我们对她的未来少了些担心,多了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