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浪的景观(49)

浪的景观(49)

作者:周嘉宁

“怎么样,和你想象中一样吗?”潇潇问我。

“你是说这个看不见脸的人吗?”

“我很难形容,但是他确实就是这个样子的。”

“嗯。我明白。”我想确实就是这样。

几天之后爸爸开车过来接我回家,进入上海之前,我们在高速休息站停下来买水和面包,坐在车里吃。爸爸打开收音机,我猝不及防地从电波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我的声音清脆果决,与想象中完全不同。我和爸爸都没有说话,两边的重型卡车从我们身边开过去,天暗了下来,车前灯照着道路两侧墨色的冬青树。我怀里抱着书包,张宙的照片被我夹在一本书中,放在包里。我感激爸爸的沉默,我和他一起听完节目,中间放了一首王菲的歌,爸爸也跟着轻轻哼唱。

再次回到电台时,欧老师从桌子底下拖出一只装满信件的纸箱,里面的信件都是节目播出以后听众写给我和王鹿的。于是我们抱着纸箱,找到一个没有人的会议室坐下,面对面拆信,再互相交换,气氛既忐忑又动人,一直持续到黄昏。这些信热忱奇异,推荐新的唱片,讲述恋爱和日常生活,毫不吝啬地表达喜好和憎恶,大言不惭地谈论美和哀愁,并且邀请我们同游。我们各自彻夜回复,第二天去台里,又收到更多。

不久之后我和王鹿从网上搜索节目的相关反馈,发现有人为节目制作了一个网站。所谓网站其实只有一张静态页面,点击进入以后是论坛,没有分区,所有帖子都堆积在同一个页面。网站的建立者和管理员叫小皮,他的头像是一只穿着皮夹克的卡通松鼠。我和王鹿立刻注册了ID,我没有用节目里的名字,也没有用自己的名字,那段时间我热衷于在不同的地方给自己起不同的名字。而王鹿无论在哪里都叫王鹿,我想那是因为她原本的名字就像是虚构出来的。最初论坛里活跃的用户没有几个,常常只有我、王鹿还有小皮同时在线。小皮给我们的节目提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并且畅想以后论坛会成为安迪·沃霍的工厂。我和王鹿都没听说过,小皮解释说就是一个收容各色人等的地方,把每天都过成一场派对。我没参加过任何派对,却觉得这个想法很动人。之后我们三个人在论坛里越聊越多、越耗越晚,天总是早早就亮了,窗外的空气里都是初春植物的甜味。我睡觉的时间很少,却精神抖擞。有时候半途醒来再进入论坛看看,那里空空荡荡,所有的话题却都停留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一句话都没有消失。于是我继续睡,感觉我们的友谊热烈深沉。

等天气稍微暖和了一些,王鹿提议一起去见小皮。我们对于现实中的小皮所知甚少。他在上海大学的理科试验班读三年级,比我小一岁,中学时期连跳两级,在编程比赛中拿过冠军,是不常见的天才少年。以上便是所有信息。但谈论抽象的事物恰恰是我和王鹿所擅长的。其实我们对小皮都有所期待,却彼此不好意思承认。但王鹿比我更喜欢小皮一些,她对小皮怀有显而易见的遐想,她忍不住一再向我提起他。我想他们之间有一些我所不知道的连接,无论王鹿在北京失去了什么,正在缓缓修复。

我们约在戏剧学院门口见面,小皮从一辆出租车里钻出来,站在马路对面,毛茸茸的短发,穿着黑色羽绒服和蓝色球鞋,害羞地低着头,左右张望,脚步却毫不迟疑地朝我们走来。我和王鹿笑起来,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小皮是一个女孩。

我们和小皮都花了一些时间去适应彼此在现实中的面貌,但我想谁都没有感觉失望,很快便恢复了忘我的交谈。小皮过分宽大的羽绒服不时轻轻擦到我或者王鹿,与我们之间建立起来的一切相比,误解和错位实在微不足道。而小皮依然是小皮,无论如何都很吸引人,我想王鹿肯定也已经感受到。

我们跟随小皮坐轻轨来到杨浦的厂区,她要带我们去排练房认识几个朋友。从轻轨站出来以后,无遮无拦的马路两旁,吊车像巨型雕塑一样肃穆。我们走了很久,来到化工厂附近一处防空掩体的入口,斜坡粉刷成浅绿色,又深又宽,卡车都能开得进来,拐过直角弯道之后才真正来到地下。走廊两边是方形隔间,大小不均,或明或暗,被用作职工宿舍、网吧、台球厅、卡拉OK、VCD出租摊。空气潮湿,墙壁发霉,地面渗水,每次以为走到尽头,就会在直角转弯之后来到另外一片一模一样的区域。有一间服装厂占据了好几间房间,成百台缝纫机同时工作,发出近乎轰鸣的噪音。作战指挥部便在服装厂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