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96)

成为雍正(96)

作者:李正

这一通操作,可以说是相当稳准狠,相当于在康熙驾崩后不到24小时,雍正就把整个局面基本稳住了。心思之深沉和手腕之果断,说实话,“九子夺嫡”选手中其他的那几位阿哥,真是输得一点也不冤。在政治斗争的能力与素质上,雍正明显领先。

在稳住局面之后,雍正就开始大杀四方地整顿官场了。

二、雷霆手段的新君

说起来,雍正执政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但有手腕,而且不拖延。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当时,康熙的丧礼才刚结束。雍正连一天也等不了,立刻下令,要求中央及各省补交康熙朝的财政亏空,三年之内补完,到期完不成的,一律从重治罪:

各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遮饰。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这着实打了官员们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按惯例,新皇登基,为了彰显仁德之心,前朝亏空往往都会清零,既往不咎。结果雍正刚登基就宣布要钱,有的官员就开始手忙脚乱了,准备做假账来蒙混过关。

可雍正是何等精明。

雍正元年(1723)正月十四日,元宵节都还没过,雍正就宣布要成立一个全新的中央机构,叫“会考府”,并且由老十三怡亲王允祥亲自挂帅管理。会考府的本质,其实就是清朝版的审计署,负责全盘审核中央及各省的财务报表。一句话,用最精锐的团队,算最精确的数字。谁也别想用假账欺瞒中央。

老十三做起事来,也是个细致入微的狠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查出户部库银亏空是259万2957两6钱3分1厘零,连1厘都不放过。中央各级官员这可吓坏了,原来老十三跟我们来真的啊。于是各种闲话遍传朝野,说怡亲王查账的方式实在太刻薄了。等闲话传到雍正耳朵里时,雍正一下就火了,立刻召集群臣开会,上来就先说:

朕特令怡亲王管理清查,并谕怡亲王,尔若不能查清,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清,朕必亲自查出!

朕的十三弟查你们的账,那是被朕逼的!然后雍正又接着说:

经怡亲王查出实在亏空二百五十余万两,深以追补为难,请以户部所有杂费,逐年代完,约计十年可以清楚。

你们肆意诋毁十三弟,实际上,十三弟非但不刻薄,甚至还偷偷找朕求过情,要把本来三年的还款期限宽限到十年,你们怎能在背后如此议论怡亲王呢?最后,讲到激动处,雍正更是破口大骂:

无知嫉妒小人,反谓王过于苛刻。不但屈抑天理,人情何在?特令尔等知之。

总之,雍正的意思很明显:锅全是朕的,跟朕的十三弟没关系,你们骂谁,也骂不到怡亲王的脑袋上。这是何等的兄弟感情?最后,雍正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很多朝代的百姓会痛骂当朝官员是酷吏,夸皇帝是明君,而雍正朝是反过来的。百姓会说雍正朝的大臣还是不错的,偏偏这雍正是个暴君。

但比起天子脚下的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亏空才是更大的难题。

大家别认为雍正只会靠强权强行讨要钱财,在追缴地方亏空这件事上,雍正是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他很清醒,追缴亏空的前提是不能让官员勒索百姓,影响社会安定,这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此,雍正强调“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遮饰”。所以,雍正做的第一步,就是先把有亏空的官员进行分类。

一般地方出现财政亏空,往往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因公事挪用,被上司勒索,官员自己贪污。雍正表示,如果是因公事挪用和上司勒索导致的亏空,允许该官员三年内还清;但如果经调查发现是官员自己贪污导致的亏空,犯事官员立刻抓起来免职。

可在抓贪污官员这件事上,门道很多,对雍正的水平也是不小的考验。

在古代官官相护的背景下,经常出现一种奇妙的现象,就是每当有官员贪污被查到,就会有人站出来对其进行袒护,理由通常是:这个人尽管贪是贪了点,但其能力还是有的,况且朝廷培养一个官员不容易,不妨让他“革职留任”,也就是免去官职后仍留在衙门里办办差事,让他戴罪立功,把钱还上。这样既能补亏空,朝廷也能保留一个有能力的官员,岂不是一举两得?

倘若皇帝耳根子软一点,顾虑多一点,那很有可能就被忽悠了。比如康熙朝,革职留任这种事,就是比较常见的。可雍正偏不,碰上有人袒护贪官,他直接就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