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康熙说得很诚恳,他把两个矛盾都指出来了:一是太子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只要太子年长,周围的人一定会结党,只要结党就必然威胁皇权;二是皇子之间的矛盾,封爵后,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班底,班底成员又只维护自己的主子,这个时候不管立谁当太子,他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最关键的是,康熙最后说“及其长成,一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意思是,他其实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皇子们年纪大了,他已经管不住了,他也不知道立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他只能无限地拖延着。也许康熙可能意识到了,这道题的唯一解法就是:生前不立太子,临终再宣布,最后让新君直接登基。这样既解决了太子与皇帝间的矛盾,也解决了皇子彼此之间的矛盾。
但无奈的是,谁又能算准自己驾鹤西去之日呢?尤其康熙晚年时,身体状况更是时好时坏,起伏不定。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右手病了,不能写字:
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五,康熙五十四年十月初四日)
康熙五十七年(1718),他的心脏又出了问题:
或遇心跳之时,容颜顿改。
可康熙六十一年(1722),在康熙69岁时,他又跑去南苑打猎了:
上幸南苑行围。(《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九,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可能是年纪大,累到了,这次打猎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康熙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接着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驾崩了。可哪怕就是在这一周,康熙都没有提前公开他的继承人是谁,以至于“畅春园事变”与康熙遗诏,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九子夺嫡”也成了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无论事实如何,雍正继位这件事,绝对是天佑清朝,支持“雍正篡位说”的代表人物孟森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之圣祖诸子,皆无豫教,惟世宗之治国,则天资独高,好名图治,于国有功,则天之佑清厚,而大业适落此人手,虽于继统事有可疑,亦不失为唐宗之逆取顺守也。”
康熙在晚年备受夺嫡困扰,执政也愈加松散,留下的可真是一个烂摊子:于财政而言,各省的钱粮亏空巨大,中央国库存银仅2700余万两;于治安而言,各地起义不断,先后爆发了“山东王美公暴动”与“台湾朱一贵起义”;于军事而言,康熙晚年间的西北一战,仅在收复西藏后便草草议和,不再追击,本质原因在于战争造成的兵力与财政消耗,已经让当时的清朝国力严重不足,打不动了。
盖以征讨西挞之故,如是凋敝云耳。
就是在这种局面之下,雍正在争议中继承大位,仅用了13年时间就逆风翻盘,让清朝续命成功。
注释1:钱仪吉:《碑传集》卷十八,《康熙朝部院大臣上之下·沈荃传》,中华书局,1993,第572页。
注释2:见《清圣祖御制诗文集第二集》卷三,《谕礼部》,四库全书本,第7页a。
注释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华书局,1984,第1485—1486页。
注释4:同上书,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第1645页。
注释5:同上书,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九日,第1641页。
注释6:同上书,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二日,第1635页。
注释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华书局,1984,第2492页。
注释8: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第213页。
注释9: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李朝实录》卷六,《肃宗四》,中华书局,1980,第4333页。
第三幕 清世宗执政十三年
“九子夺嫡”,众多皇子都想争得皇帝宝座,皇四子胤禛也是如此。
可胤禛真的当上皇帝之后,他又常常感慨“自古为君难,至于朕躬缵承大统,尤为难之难者。”[《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二年十月十七日]雍正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真是又苦又难。甚至,他还专门刻了一方“为君难”的印玺,感慨工作不易。
究其原因,雍正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朕)若明知有弊,不加整顿,必加朕以懈弛不理之名矣,亦非治国经邦之道也;朕若竭力整顿,而内外大小臣工,不能革面革心,何以为政?”[《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二年十月十七日]国家出了问题,不整顿,会被批评懈怠,于国无益;狠狠整顿,又会遭遇群臣的消极对抗,同样难以振兴。于是,雍正才会感慨自己“为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