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你还为这事上奏过,今儿为何一言不发?李光地则表态道:前几天咱们说的不是皇上您的家事吗?我可不好跟其他大臣说。此时康熙心里想的可能是,好你个李光地,跟朕在这儿揣着明白装糊涂?最终康熙没办法,只得宣布退朝,明日再选。结果第二天也没重选,康熙直接摊牌了,说孝庄太皇太后已经托梦给朕了,她想复立胤礽,诸爱卿怎么看啊?
还能怎么看?最终胤礽被成功复立。
尽管康熙成功复立了胤礽,但这件事对他的冲击仍然很大。这一年,康熙55岁,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大臣们已经敢为了28岁的老八公开和自己对抗了。可以说,老八胤禩是第一个真正威胁到他皇权的阿哥,这是连胤礽都不曾做到的。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康熙可以说再也没把老八当成儿子看待,在他的眼中,那早已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敌了。
强行复立胤礽,康熙的偏心眼大家有目共睹,为了安抚其他皇子,康熙在第二年便大封皇子,一口气封了三个亲王、两个郡王、三个贝子,不仅如此,他还恢复了老八的贝勒爵位。其实,大封皇子前,康熙便自认为危机已经解除,他甚至开心地同大臣们说:
自禁允(胤)礽之后,朕日日不能释然于怀,染疾以来,召见一次胸中疏快一次。(《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这真是见到胤礽,他就开心。眼看“圣父圣子”的构想又有了希望,然而令康熙万万没料到的是,复立胤礽不过是他新一轮痛苦的开始。
三、一地鸡毛的晚年
康熙应该很快就意识到了,言归于好这种事是多么一厢情愿。他们父子之间巨大的隔阂,根本无法弥合。正如康熙后来回忆时所说:
(胤礽)自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一,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初一日)
此处的“乖戾之心”,大概指的就是胤礽的那句“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的名言了。而康熙的状态也很不好,康熙自己说道:
但自释放皇太子以来,数年之间,朕之心思用尽,容颜清减。(《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一,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初一日)
而再次引爆他们父子矛盾的则是康熙五十年(1711)的“托合齐饮酒案”。时任九门提督的托合齐,联合太监总管梁九功、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等人结党营私,并疑似策划、撰写了让胤礽提前登基的奏章。在康熙看来,这都是太子要逼宫的前兆。于是,康熙在以雷霆手段处理了托合齐等人后,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再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这一年,康熙59岁。康熙表面上说这次“二废太子”,他是“谈笑处之而已”,但实际上,康熙的真实状况要痛苦得多。因为在“二废太子”十几天后,有大臣询问康熙六十大寿的庆典安排,康熙的答复是:
今忧劳倍增,血气渐惫,惟恐愈久而力不支、愿不遂,以至不全终始,一世勤瘁,俱属徒然。(《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一,康熙五十一年十月二十日)
言辞间流露出的情绪,尽是悲观与沮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老八还很不开眼地进行了一次试探,他问康熙:
我今如何行走,情愿卧病不起。(《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一,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意思很明显,现在太子之位空了,你还记得上次大臣们都说该由我来当太子吗?您看我现在该怎么办?我也很尴尬,要不我称病,回家歇着?康熙一听遂龙颜大怒,当即回复道:
尔不过一贝勒,何得奏此越分之语,以此试朕乎?(《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一,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在这里其实我们能看出,康熙真是厌烦老八厌烦到了极点;同时,这里也透露出了康熙立太子非常看重爵位,贝勒及以下的人选,是根本没资格参与储位竞争的。因此,康熙晚年间,符合继承人要求的就只有老三诚亲王胤祉、老四雍亲王胤禛、老五恒亲王胤祺、老七淳郡王胤祐、老十敦郡王胤?。这其中,老五能力差,老七身体残疾,老十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很明显,康熙可选的就是老三或老四。但康熙谁也没立。
整整10年,康熙朝都没有太子。这期间也有大臣问过这件事,康熙的答复很诚实,也体现出他是真的看透了——
况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其长成,一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