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91)

成为雍正(91)

作者:李正

(沈荃)复疏列出阁四事。奏上。

由此引发了“太子出阁”事件。所谓“太子出阁”,即让皇太子远离宫廷,并接受汉臣儒家学者的教育。

而此意见提出时,胤礽才5岁,不管是康熙还是满洲贵族,在此时都是不可能接受“太子出阁”的。于是,康熙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他把“太子出阁”的时间推迟了整整8年。而在这8年间,康熙几乎每天都亲自领着部分满汉学者,严格训练胤礽。康熙的原话是:

朕于宫中谕教皇太子,……勤加提命,日习经书。朕务令背诵,复亲为讲解,……未尝间辍。

最终,小胤礽在6岁到10岁之间,先学了5年的满洲文化,在11岁到13岁之间,又学了3年的儒家文化。

满字自六岁起至十岁,汉字自十岁起至今年睿龄十三岁闰四月二十三日出阁以前卷册,积累已几等身。

整个过程也非常辛苦。当时辅助教学的顾八代认为,相关的经书初读几十遍就可以了,但康熙却表示远远不够:

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贯,故教太子及诸皇子读书皆是如此。

一篇文章读120遍,如此严苛,要知道,当年的胤礽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最终,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胤礽“出阁”期间听汉臣讲课时道:

书已熟,尔等欲背则背。

还有别的吗?你教的这些我早就会了。以至于大学士王熙感叹道:

皇太子睿龄十四,读完诸经,学问大成。圣父圣子,此自古所未有,尧舜所不及。

这话肯定有拍马屁的成分,但胤礽的表现想必也一定是相当够水准的。最后,“出阁”教育只持续了两年不到便宣告停止,“太子出阁”事件就此结束。康熙的皇子、皇孙回归上书房,继续接受宫廷教育。

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单来说,康熙是想巩固满人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因为每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时,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合法性,就必须要证明他们是更优秀的存在。而康熙所追求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勤政和对太子的严苛教育,来塑造出尧舜所不及的“圣父圣子”形象,来彰显清朝的统治远胜历代王朝。那此时的胤礽只是一个太子吗?不,他是康熙前半生耗尽心血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之一,其他任何皇子都无法与之相比。比如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43岁的康熙远征噶尔丹时便安排胤礽太子监国,直接处理朝政。

三十五年二月,上再亲征噶尔丹,命太子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太子处理;事重要,诸大臣议定,启太子。(《清史稿·列传七·理密亲王允礽》)

可见,截至这一年,所有的一切仍按照康熙心中幻想的“圣父圣子”的既定路线前进着。

但事情后来怎么就发生变化了呢?

二、废立储君的打脸

首先,“九子夺嫡”的重要前提就是康熙的儿子实力普遍很强,而这也是康熙教育的成果。他要求自己的皇子要能辅政、能统兵、能务学,政治、军事、文化必须全面开花。但这是康熙在给胤礽制造障碍,让皇子们彼此之间拼命“内卷”吗?倒也不是,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裕亲王福全是康熙的亲哥哥,他非常赞赏老八,但他说的也是:

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允(胤)礽若亲近伊等,使之左右辅导。(《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可见,在康熙、福全兄弟二人的心目中,其他阿哥再好,他们存在的作用也只是辅佐胤礽。

可是,康熙与胤礽的关系出现了危机。

康熙越重视胤礽,他的控制欲也就越强,他不允许太子在他的既定路线上有任何偏离。于是,当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听闻胤礽身边有三个侍从带着胤礽行为不端时,就直接把这三个侍从全杀了;当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接到举报,胤礽的叔姥爷、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在家中抱怨康熙冷落太子时,康熙直接下令让索额图退休,强制其退出官场,并在三年后把索额图抓进大牢,直接弄死了。有很多人说这是因为索额图要谋逆,但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索额图曾有过不轨行为,包括康熙晚年在回忆中怒斥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时,说的话也是:

索额图怀私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