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允祉削去和硕亲王,革退宗室,即行正法。(《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好家伙,他要杀了老三。
可这能杀吗?万万不能。老十六如此给老三定罪的意思实在是太明显了。四哥您看见了吗?恶人我来当,骂名我来背,剩下的就看您的表演了。雍正在看到处理意见后也是“一脸痛苦”,那到底是朕的三哥,允禄你不能这样!雍正批复道:
朕心有所不忍,姑从宽曲宥。将允祉革去亲王,其如何拘禁之处,候朕另降谕旨。(《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还是要留条性命,把老三革爵、圈禁就行了。
可这件事我们反过来想,老三一个亲王,只是违反了丧礼规制,最后却被判了个无期徒刑,革除王爵,圈禁到死,这怎么看都是极为狠辣、严酷的处决。可经老十六上来就先定死罪这么一番折腾后,最后倒显得雍正还算是心胸开阔的。
老四和老十六兄弟间的配合,果然是默契的。
最终,雍正十三年(1735),在雍正驾崩前,他还安排老十六去给弘历当辅政大臣。不过,雍正可能隐约能猜到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专门留下遗诏,嘱咐弘历:
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清世宗实录》卷一五九,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朕的十六弟人很好,他心地善良,待人温和且个性谨慎,将来即便出了问题,那也一定只是因为责任心不足,他绝不会有大过错的!
可能是因为有老爹的遗诏在,所以乾隆后来尽管找碴儿、敲打过老十六几次,但都没有给过特别大的处罚。而老十六活得也很通透,早早就向乾隆辞掉了辅政大臣的职务,不问政事,研究个人才艺去了。乾隆开心了,老十六自己也开心了。乾隆七年(1742),老十六先是到内务府的“律吕正义馆”报到,每天唱歌、编写乐谱去了;又过了6年,乾隆十三年(1748),54岁的老十六又跑去国子监教数学了;偶尔技痒时,老十六还会去武举考试中当个考官,考察考察后辈人的武艺。
有的时候乾隆计划出去游玩,他会安排老十六在京城临时负责看家,总揽事务。至于为什么会安排老十六看家呢?原因很简单,老十六作为一个不贪慕权力的前辅政大臣,在地位、能力方面都镇得住场子,性格品行方面也让乾隆很放心,更何况他还是雍正生前最依赖的人之一,留他看家最合适不过了。实际的情况就是,自雍正八年老十三死后,老十六不管是在雍正朝还是在乾隆朝,他的政治地位都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老十六最后优哉游哉地顶着自己的铁帽子,活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享年73岁。之后,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他的孙子永瑺又成了新一代的庄亲王。
老十六的一辈子,活得岁数长又有质量。年轻时单枪杀虎,可谓青年英雄;人到中年,在雍正朝大权在握,还没有老十三那么劳累;晚年在乾隆朝,两手一摊不问政事,爱玩啥玩啥,大家还都得敬着他。最关键的是,他还赚了一顶铁帽子,世代承袭。另外,看过前文后羡慕老七娶了7个老婆的朋友,在此请冷静,老十六一辈子娶了10个老婆,生了19个孩子,10男9女。什么叫人生赢家?大概老十六就是了。
三、老十七胤礼:“气体清弱”的胆怯弟弟
老十七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他比老四雍正小了19岁,在康熙朝默默无闻,本来应该是“九子夺嫡”之争的纯看客,但他曾经差一点就被雍正当成“八爷党”的一员给清算掉了。
事情的起因有两个。一是在身份上,老十七的老丈人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阿灵阿,因此,在雍正眼里,老十七他就有结党的重大嫌疑。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在行为上,老十七有一个“西直门夜奔事件”缠身。在康熙驾崩的当天夜里,老十七本来是在皇宫里值班的,可听闻康熙驾崩的消息后,他就连忙赶往畅春园,结果,老十七就在西直门大街撞见了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接下来发生的事非常诡异,老十七在听到老四胤禛继位的消息后,他的表现是:
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第,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老十七非但没有去迎接雍正,反而跑回家躲起来了。
据雍正回忆说:
朕闻之甚为疑讶,是以差往陵上暂住以远之。
他当时就觉得不对劲,想把老十七直接扔到景陵看坟去。之所以没这么干,是因为老十三允祥拦了一把,他说老十七“居心端方”,允礼这孩子其实人不错,只是年纪小,有点慌神才这样,四哥千万别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