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阿哥允禄,……肃护宫禁。(《清世宗实录》卷一,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这应该说,能做这种安排,那雍正对老十六可就不是一般地信任了。
第二,康熙驾崩仅仅两天之后,雍正就命老十六署理内务府总管,全面负责皇家的各种事务。
第三,雍正授老十六庄亲王爵,这件事甚至在雍正朝当年饱受非议。雍正元年(1723)正月十一日,和硕庄亲王博果铎去世。“庄亲王”,这个王爵就是赫赫有名的清朝开国的八大铁帽子王爵之一,世袭罔替,数清朝最牛、最硬气的爵位。可博果铎没有儿子,他死后,庄亲王爵后继无人。这就需要雍正敲定到底由谁来继承这顶铁帽子。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顶铁帽子应该给博果铎亲弟弟的儿子,也就是他本人的亲侄子爱新觉罗·福苍,因为他俩的血缘关系是最近的。但雍正却力排众议,把这顶铁帽子给了老十六。
朝野大乱。因为按血缘远近来看,如果老十六可以继承,那小半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都可以,更不用说老十六的母亲王氏还是汉人,这老十六怎么就能成了满洲的铁帽子王了呢?皇族内顿时议论纷纷。最后,雍正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出来辟谣道:
外间匪类,捏造流言,妄生议论,谓朕钟爱十六阿哥,令其承袭庄亲王王爵,承受其家产。朕为君上,多封诸弟数人为亲王,何所不可,而必借承袭庄亲王,以加厚于十六阿哥乎?(《清世宗实录》卷四,雍正元年二月初十日)
雍正的意思是,他是皇上,他完全可以直接给弟弟们封亲王,没必要去抢庄亲王这顶铁帽子,更没必要对老十六偏心眼。
雍正的解释实在太苍白了。因为一般的亲王和铁帽子亲王那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之上的;而且在雍正朝能从一个什么爵位都没有的平头阿哥直接加封成亲王的,一共就俩人,一个是老十三允祥,封了怡亲王,另一个是老十六允禄,承袭了庄亲王。
基于以上的种种迹象,一个大胆的猜测就是,老十六极有可能在康熙朝晚期就已经暗地里加入了老四的夺嫡集团。这还体现在老四登基后,他和老十三、老十六三个人之间的分工特别明确。老四雍正是皇上,抓全盘,设计改革方案;老十三出任总理事务大臣,负责解决朝堂的外部业务;老十六则是先后接手了内务府和宗人府,负责解决皇族的内部事务。
这一套安排下来,要说他们三人此前没有暗通默契,其实是让人难以相信的。我们只能说,老四对自己的政治班底的控制,要比老八好太多了。像是老九和老十四,二人就差把“八爷党”三个字刻在脑门上了。但老四这边,却一直风平浪静,没有任何明显的波澜。
而哥仨的配合,最终在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因为老十三的去世而终止。当时雍正伤心过度,一病不起,就由老十六允禄出面主持他十三哥的丧礼。但8天后,老十六就突然上奏,弹劾老三诚亲王允祉:
臣等奉命办理怡亲王丧事,所见齐集人员,无不衔哀垂泣。独诚亲王允祉,当皇上亲临回宫之后,迟久始至;迨宣读皇上谕旨之时,众皆呜咽悲悌,而诚亲王早已回家;且每日于举哀之时,全无伤悼之情,视同隔膜。请交与该衙门,严加议处。(《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十二日)
“该衙门”是哪个衙门?那不就是老十六主管的宗人府吗?于是,愤怒的雍正即刻下旨,让老十六召集宗人府各级王公及官员,议定老三的种种罪行。我们有理由怀疑,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因为老十六要忙着给老三定罪,所以丧礼这边缺了人手,雍正才临时找老十二允祹过来帮忙,且因为差事干得不错,老十二在当月月底被恢复了郡王爵位。
但老十六给老三定罪,这事仔细一想还是挺难的。罪定轻了,雍正心里肯定不解恨;罪定重了,雍正好面子,怕别人说他刻薄。那该怎么办呢?老十六来了一手绝招。
按说事件的导火索,无非老三违反了丧礼的规制,但老十六最后愣是花样罗织罪名,扣各种大帽子,相当无厘头。比如:
我皇上宵旰勤劳,……谕以勤政忧民诸事。而允祉漫不乐闻,……此其欺罔不敬之罪一也。(《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这个罪名说的是,雍正熬夜工作很辛苦,但老三听闻后没有主动安慰雍正,这就属于欺君和大不敬之罪。最后,老十六就这么东拉西扯,给老三凑出了10条大罪。那定完罪,老三又该怎么处理呢?老十六给出的处理意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