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获了康熙的赞赏,都知道老四挨过老二的毒打,老四却仍愿意秉公直言,可见老四不仅对皇帝忠诚,而且的确心胸开阔。
2.收获了胤礽的感激。事后看,老四胤禛几乎是这一时期唯一替老二说话的皇子。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
前拘禁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允(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3.送了“蠢猪”老大一程。
4.麻痹了最大竞争对手“八爷党”的成员,让老九等人仍把老四当成了呆头呆脑的自己人。
5.当时的局势是,谁当新太子都不会轮到老四当,那与其出现一个新太子,还不如保留一个有污点的旧太子。
于是,在“废太子风波”后,老四胤禛不但收获了父亲康熙的高度赞扬:
惟四阿哥,……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慇勤恳切,可谓诚孝。(《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还在康熙又一次的大封皇子中被直接晋升为亲王,同三哥胤祉平起平坐,一跃取得了夺嫡路上的爵位优势和领先位置。
但这就是老四胤禛的全部收获了吗?并不是,还有两点我们不能忽略:一是之前的“太子党”核心成员老十三胤祥自“废太子风波”后在康熙朝彻底失宠,逐渐和老四走到了一起;二是老四在获封亲王后,汉军镶白旗被划分到他的属下,这其中就有时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两人就此形成主属关系。
此时的老四算是迈出了逆风翻盘局中的最关键一步,但整体的形势仍然不理想。上面的老三仍然压他一头,下面的老八也仍是党羽众多。所以,老四此时的行动纲领就非常明确——在做好自己的前提条件下,要隐藏自身的野心,稳住老八一伙,并继续讨好父亲康熙。
为什么要说“做好自己”呢?说实话,老四已经30多岁,做了几十年皇子,在政治风波中,他肯定是工于心计的。但我们也不能把老四单纯地想成一个阴谋家,因为他所做的选择或行动,只是符合他一贯的秉性。仅仅如此,就已经足够让康熙心满意足了。
比如在“废太子风波”的第二年,康熙批评时任领侍卫内大臣的鄂伦岱结党营私、不尊法度、目无尊上,条条都是重罪,胤禛当时就说:
此等悖逆之人,何足屡烦圣怒?乱臣贼子,自有国法,若交与臣,便可即行诛戮。
再有就是康熙朝太监曹之璜敲诈官员、勒索钱财,他还赶打宫中的扛夫,导致康熙的一位常在的棺材在丧礼过程中落地了。胤禛出面审判,以大不敬之罪,判斩刑。康熙五十二年(1713),先皇顺治的一位妃子逝世,丧礼极为草率,康熙震怒,并命胤禛审查,老四又是高举法律的大旗,一次性查处了工部尚书(满笃)、工部侍郎(马进泰)、内阁学士兼光禄寺卿(马良)、内务府总管(赫奕)等5位高官。
在这几件事中,老四展现出的形象就是刚猛无畏,一切照法律来办,但又颇具乱世重典的味道。针对康熙晚年间官场的松散风气,如果纯粹从行事作风而言,比起社交能力差又爱舞文弄墨的老三、到处卖人情的老八、“头铁”又莽撞的老十四,老四这剂“猛药”对清朝的长期发展而言无疑是最优的。相信康熙也同样是这样认为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
所以说,老四之所以能夺嫡成功,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始终“做好自己”,从没想着邀买人心而破坏原则。
再之后,胤禛要注意的就是必须要隐藏好自己的野心,稳住老八集团,否则自己就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说,老四在这方面做得真是滴水不漏。康熙五十年(1711),老八的母亲卫氏病逝,老八哀号百天不愿出门,老四就和老九、老十、老十四一起,轮流给守孝的老八送饭,兄友弟恭,仍然一副“八爷党”边缘人物的形象。
甚至在康熙五十二年时,老四的属人戴铎写了一封长信,劝老四准备夺嫡,可老四的答复是:
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况(当皇帝)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
这意思就是,你的话是好的,但对我而言没啥用,当皇帝是全天下最苦的事,我躲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去争皇位呢?这一年,老四36岁,他连对自己的门人说话都是这么个调调。